听说读写 有效养成——换种视角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宁波市北仑区小港中心学校 顾坚勇 【内容摘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如何走出“重技能,轻表达;重模仿,轻思考;重结果,轻过程”的唯操作论工具论误区?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入手,试图从大学科的“听说读写”多角度切入,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听说读写相关内容,并着力养成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认为,“听说读写”既是一种教学内容,更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他们有机组合而成。不要简单的把“听说读写”全部推卸给语文教师,其实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更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意识的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学会信息社会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听说读写 倾听 述说 有效表达 读写结合 以往在常人眼中,信息技术课往往是教师示范、学生操练,一半一半,课就这样结束了,更有人片面理解信息技术工具论,乃至于“信息技术课”落入了“电脑课”的老模式,无非就是 “学会用电脑”。纵观身边的某些课,一直都在灌输操作,的确“操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一种误区:重技能,轻表达;重模仿,轻思考;重结果,轻过程。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已经帮我们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程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归纳上述一段话,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除了传授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累积经验,获得能力,培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人们的日常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因此,从大学科普遍共有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入手,换个角度看我们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或许会有新的发现。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一、听为先,说为辅,听说结合。 案例一: 一堂四年级公开课,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错别字无处藏身》时,精心设计了一个激趣导入的教学环节,我们观摩老师听得津津有味。不料等他走下讲台才发现下面的学生早已迫不及待的开了电脑,正各自摆弄着。还有一个学生低声嘟哝着:“讲什么讲,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赶紧让我们做。” 老师想,学生势必都会了,于是请一位学生上台尝试并讲解启动word的几种方法,学生都没注意听,自顾自低头操作着什么,老师一气,就全屏广播演示。结果,没等那位老师说上几句,下面学生就特不耐烦的嘀咕,“好了,好了,知道了,知道了,让我们自己来”。然而当这位老师一问要点,很多同学却答非所问。 案例二: 一位老师在教学五年级《我的风采》一课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困境:一位学生很利索地完成了自定义动画设置尝试,老师当场表扬,并要求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解,结果学生一上来,三下五除二就演示完了。 师:能不能放慢下速度,一边做一边说,让每个同学都能明白呢? (生,楞了楞,抓了抓头皮不好意思的站在那里。) 师:例如,选中这个文本框,单击…… 生:选中这个框,点鼠标,然后点这个,再点这个,然后找到这个,移到这里,再点这个。 以上这两个案例反映的现实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很普遍,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会发现,有的学生虽坐得端端正正,像在认真听课,其实啥都没听进,当被老师提问时,就答非所问;有的学生在学习讨论时,还没有听完任务要求,讨论便开始了。当别人发言时,他们又缺乏耐心地去听,而是急着举手、插嘴、代替别人回答,可是真让他们说了,却词不达意,似乎只能用做来表示。看似活跃的课堂,却好像少了点什么? 究其原因,是我们老师对“倾听与述说”这方面的养成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的听说习惯没有完全地养成。听是学生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甚至是一种能力,说则是一个人信息表达重要手段,能很好的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它们不仅是人们日常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功。
应对策略: 1、明事理。 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听和说在学习和交往中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学会“听说”不单是语文课的要求,也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学习的目标之一,它们能激起我们思维的火花,触发灵感。在“倾听”中我们能发现更多的问题,能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述说”中,我们能更好的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能给别人更多的启示。 例如,我设计了一个场景,请几个最容易在课堂上走神的学生上来讲讲自己的生活趣事,而正他们讲得兴高采烈的时候,老师故意拿出手机大声接听电话,同时几个学生在下面捣乱(事先安排的)。学生情绪很受影响,此时我出来解释这只是老师故意安排的一个实验。请同学们分别谈谈那时候作为述说者和倾听者心里的真实想法,学生都说得很真切。最后我送给他们一句话:“听别人说是一种修养,使别人听是一种艺术!”。 2、创氛围。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个特点,给予学生轻松愉悦的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巧用儿童化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倾听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生PPT自定义动画的时候,一位老师设计了12345数数——54321倒计时的主题任务,在课前带领大家一起念了首儿歌“1、2、3、4、5,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学生兴趣盎然,随后的环节听得就听得很认真。 又如教学生《毕业留念册》一课时,一位老师就穿插了“一段最想说的话”述说任务,为了让学生“想说,能说,敢说”,他带来了自己小学、中学时候的毕业留念册,还准备了好几段录音,学生看了,听了之后,积极讨论,并先尝试用附件中的录音机自录然后再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给方法。 在倾听中,要引导学生注重 “四心”: 一要“耐心”,当听到同学的发言有错误时,一定要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二要“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仔细听、听完整,并努力学会抓关键词句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与归纳;三要“用心”,在听取同学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用心想一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做到有选择地接受。四要“虚心”,当同学提出的意见与自己不同时,能虚心地接受,一边听一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美。还要让学生懂得学会倾听不仅是尊重了对方,更是尊重了自己。因此,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自己理应专心听,那么,到自己发言时,别人也会认真地听你说。 同时要特别注重“述说”的方法指导,毕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除了一般的课堂表达外,还涉及到很多技术表达、信息表达。如,我从三年级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在每次演示或操练的时候,都需要边说边做,否则视作无效。学生一开始很不适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言自语后业已养成。在进入四五年级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的规范用语,逐渐遵循“操作行为——行为结果——对象名称——对象类型”规范说(如单击/选定桌面上的回收站图标),慢慢积累,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他们习惯养成后,边做边说就成了对操作的一种补充,也是对操作的一种反思,有些时候说着说着就停了,因为他意识到其中操作的错误所在。
二、读为悟,写为思,读写齐抓。 案例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听说读写 有效养成——换种视角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