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资源 生成精彩课堂信息技术课减少“二极分化”的策略研究 大碶小学 何蕾芳 【内容摘要】 我认为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通过人机互动呈现精彩纷呈、实现生机勃勃、充满思维活力。所以信息课应突出体现全体性、层次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标也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使他们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全体学生 实效 激活 精彩
在我们课堂上往往会有优生和差生,为何会产生“二极分化”?由于不同的学生在先天素质、智商、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兴趣、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接受信息时信息量就不均等,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我认为教师应当针对每一位,至少每一类学生,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实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都得到最大化的纵向的发展。因此我在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怎样强化视觉效果,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如何促使师生共创情感课堂,促进有效的教学生成这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努力打造信息技术的精彩课堂。 用心装着每位学生,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用新课程、新理念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信息技术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树立强烈的课程目标意识。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的要求平均发展,而是在制定目标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教学目标具体化、层次化、个性化。他们在兴趣爱好、操作能力、先天基因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就能够达成的目标。教学目标要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能力水平,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程序。与此同时,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分层次,要保证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既使全体学生吃得饱,又使他们吃得好。 例:信息技术三上第五课《小伙伴的作品》一课,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通过输入地址登录网站,浏览其中的网页。那么如何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学有所获呢?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个弹性方案: 【闯关一】我能行:打开E:\下的网页快捷键进行浏览,欣赏优美的绘画作品。 (这是针对一部分家里没有电脑、操作能力差或者刚转入的学生,目标是让他们认识IE浏览器并体会电脑绘画的特点,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闯关二】我真棒:打开浏览器,正确输入IE地址并浏览页面。同时可以把你感兴趣的网页放到“收藏夹”里,体会电脑绘画的内容和特点,然后交流参观结果,解决“最大化按钮”和“滚动条”的技术问题。 (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考虑到这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学过拼音打字,具有一定的文字输入能力。) 【闯关三】我最棒: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地址栏里输入网址,然后浏览其中的绘画作品,并把网址和图片存入word中。 (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扎实,操作水平较好的学生)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各自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只有明确了适合自己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才能认定目标、集中精力,进行切实有效地学习。这样弹性的预设方案生成了精彩纷呈的课堂。 着眼强化视觉效果,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学生之间的能力存在着个别差异,一个班级往往存在着智力开发较差,学习后进的学生和一学就会的优生。要使全体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都有所进步,其关键就应该是如何让他们克服长期积淀下来的厌学情绪,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 (1)重视课堂效果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爱学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学习的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强大推动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从激发兴趣出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快乐,用快乐渲染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前奏曲,以先声夺人,点燃学生探究知识的激情,使学生从“苦学”的深渊飞入“乐学”的天堂,教学效果肯定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教学小伙伴的作品这一课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优秀作品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当我听到学生啧啧的赞叹声,当学生不约而同地拍手叫好时,我知道学生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激情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那么接下来的教学就变得事半功倍了。此外, 联想引入法,动画引入法,游戏引入法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2)用动画效果设问探疑,满足学生探究心理 新课程教学提倡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应该着力于“问题的解决”,积极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性的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教学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问”。 教学中,一个巧妙而又适度的“留白”,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澎湃,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不仅要培养全体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超过和校正学生期待心理的结论、方法等,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精彩的屏保设计”这一课时,当教室的大屏幕上传来动听的鱼儿吹泡泡的声音,教室变得异常安静,学生们齐刷刷停下手头的操作欣赏起动感的“海底世界”这个屏幕保护程序。从他们雀跃的模样和疑惑的神情,就不难知道他们都想把自己的电脑屏幕也设置得如此精彩,在经过老师的适度点播下,他们带问种种悬念和强烈的探索欲主动地操作起来,不久,在同学们的互相帮助下,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的电脑上也纷纷呈现出动感的屏保了。由此看来,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在学习探索中,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得来的知识,更是根深蒂固的。 (3)用肢体艺术巧妙引导,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有位教育家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如果学习时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学生就能很好地从课堂上获取知识了。作为教师我们关注的对象应该是全班每一位学生,我们要充分施展我们的语言魅力,积极调动其有意注意,激发其潜在情感,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境中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据研究表明,孩子的注意力只能坚持15分钟左右,而后大脑就会呈现阶段性疲劳,这时的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低下,尤其是后进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唤起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同时,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并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携手共创情感课堂,促进有效的教学生成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构建和谐课堂必须先立足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智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差异,并制定相应的生生捆绑、师生结对等教学方法,实施具体的教学步骤。 (1)情境体验,进入学生学习心里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方向,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九课《花香满园》时,在一堂按照实例教学的课中,得到的结果是: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表现得非常一般。可是怎样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呢?经过一番冥思苦想,这段时间正在播放动画片《巴拉拉小魔仙》中善良、正义、神奇的“小魔仙”每个孩子都喜欢、崇拜。于是我大胆地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改成:上课前首先就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巴拉拉小魔仙》,学生不由自主地大声跟唱主题歌“传说有个魔法堡,有个女王不得了,每个魔仙得她指导,都盼望世界更美好,变大变小真的奇妙……”。接着我就出示小仙女的如下变化过程: 上课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顺势我就问:你喜欢里面的小魔仙吗?为什么?孩子们抢着回答:喜欢她会变魔术。那你想不想学学小蓝的变魔术本领呢?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连平时话很少的同学也激动得应起来。课堂上充满了一片欢声笑语、生机勃勃的气息。 由此可见优异的教学教案、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一堂信息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别拘一格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小魔仙”的变化之中,在一个开心、快乐的学习心境中学习,让全班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2)换位思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著名作家陶先生曾说:“当一名教师,切莫轻行断定学生的品格,也许教师眼中的坏蛋,倒是一个真的爱迪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进行心理上的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和评价问题,师生达到某种共鸣共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老师应尽可能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信任每个学生,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同样也需要我们为人师者多些宽容,多些鼓励,多些尊重,多些赏识,增强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 (3)赏识教学,促进学生“捆绑”前进 在教学中,每个班都有一位信息技术“小高手”,每次上课时,他们总想不失时机地显摆显摆,希望通过操作表现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常常老师刚开始讲授,他们就已经知道下文,并念叨起来。碰到这样的学生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必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采用“三步曲”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步骤一]肯定高手:我先肯定这些“高手”,赏识他们高超的学习能力,并请他们给大家当“小老师”。 [步骤二]科学分组:平时,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素质、水平等情况进行分组,每一组安排二名“高手”,指导悟性较差、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当然也同时鼓励能力差的学生,一定能够在组内完成任务。 [步骤三]互帮互助:这样一来,不仅能使英雄有用武之地,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了深化,也能带动全组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这样一来师生的关系更和谐了。 总之,精彩的课堂缘于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缘于教师充分地准备。一时的“处处闻啼鸟”是精彩,最后的“花落知多少”更是精彩。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和思考,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里,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参与到知识的学习氛围中。只有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只有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同等的机会,才能让他们都能够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精彩课堂必将与你同行!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2009、36期 2、《教学心理学》作者: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