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课外实验的高效机制——由一例课外实验活动引出的思考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二小 张国华 【内容摘要】 课外实验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学习兴趣、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不能得到很好落实,他们真的去“研究”了吗?有多少人去“研究”了?效果如何?在实践中,由于材料、热情和评价等原因,课外实验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现状、原因,教师可以帮助提供材料、建立评价机制、加强指导引领等,从而促进课外实验持续高效地开展。 【关键词】:课外实验 现状 成因 高效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样的活动“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小学科学课安排了大量而丰富的课外实验活动。以四下教材为例,有自制开关、组装红绿灯、电路连接游戏、观察油菜植株、蚕豆发芽实验、观察动物卵、面包发霉实验、周边岩石的探寻等,通常需要在课外观察、实验。但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课外实验当作课内学习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补充,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完成的一个延续,甚至有时成为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去研究。”试问:他们课外真的去“研究”了吗?有多少人会去“课外研究”?研究的效果如何? 一、课外实验现状 学生的课外实验活动往往低效,甚至无效或不开展,主要表现有: 1、参与面窄。(1)参与人数少。不像课堂那样人人参与,每一次课外实验活动布置下去,大约只有一半的学生能自觉地去完成。例如“面包发霉实验”,全校4个班中真正参与实验的最多一个班才14人,其他3个班都未超过10人,把实验成果(材料)带到教室供交流的只有一人。(2)实验项目少。面包发霉实验在实验前讨论时提出可做5组对比实验,而实际上只有3人研究了5组实验,大部分学生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两组进行试验。 2、深度浅。只能按照要求去做,只是完成老师的“任务”。没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力和欲望。如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实验现象,甚至一些异常现象,他们仍按讨论时的知识去解释,没能正视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解释,实验结论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度。 3、持续力弱。在较长时间的实验过程中,较难以持之以恒,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例如实验“报告一”中提到的在实验中遇到了与预想的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没能分析原因,改进实验,改变实验变量,进一步探究为什么没有滴水的面包更易发霉,没有持续探究的兴趣和动力。 4、成果低。实验过程中不作记录,实验过后不善于总结,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得出,更没有成果展示。以面包发霉实验为例,虽然在实验前就强调要作记录,但反馈发现,真正做详细记录的竟没有一人!他们的实验“小报告”是在第二次实验过程中和实验后的回忆,叙过程、谈感想、说体会,而研究味却不浓。 二、形成原因分析 课外实验无论在参与面、参与深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缺陷。经过思考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有原因: 1、来自学生的因素: (1)认识不够。学生们认识不到课外实验的重要性,认为课外实验是附加内容,不是必要的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认真去做。在大部分家长心目中,科学课不如语文、数学课,更不要谈课堂外的实验了。因此,对于这样的活动家长不怎么支持,如面包发霉实验,不支持孩子做这样又脏又臭的实验,更不用谈家长如何指导、鼓励了,甚至在做到半途就被家长丢弃(见实验小报告二)。因此,孩子们的实验很可能半途而废。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毕业论文范文查看 (2)困难较多。课外实验要用到多种材料,实验场地分散在各自家中,要找到各种材料确实不易。例如组装红绿灯需要电池盒、木版、两三只电珠等;观察油菜植株农村学生容易,但城里孩子就不易找到油菜田;观察鸟、蛙等动物卵,相关材料就更难找了。虽然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还要按老师要求去课外“作业”,就不怎么愿意,更何况要他们坚持长期观察记录,要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要持之以恒,其热情就易减退。 2、来自教师的因素: (1)评价不力。对于学生的课外实验,通常没有评价,不管学生做的如何,都不了了之,即使有浓厚兴趣、实验做的成功的学生来“报喜”,老师也只是简单说声“好的”。更何况课外实验活动参与面不广,教师的评价也只针对这少部分学生,没有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引领不及。课内实验教师会认真准备,精心组织,使其高效。但课外实验教师普遍用心不足。具体表现为:1、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估计不足,布置实验活动过于随意,结果常常是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教师无可奈何。2、教师没有下水尝试,也不能与学生一道参与课外实验。教师心里没底,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实验,无法解决学生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引领作用薄弱。 三、提高课外实验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外实验的参与率,促进课外实验活动持续、高效地开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科学素养,可以如下尝试: 1、后勤——材料保障 (1)直接提供。学生自己或家庭中难以获得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提供,如蚕豆种子、蚕卵等供课外种植、饲养。如果需要,教师可以动用学校部分实验仪器。如:放大镜、温度计、试管等。教师提供学生有困难的器材,表明教师重视的态度,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无言激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实验的积极性。 (2)合理提示。课外实验的器具大多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但小学生常常缺少这种意识。这时教师的提示很有必要。如收集准备丢弃的小药瓶,准备物体的沉浮探究实验。有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如果错过会难以完成,如新的生命单元,建议在清明节放假期间去乡村田野寻找和观察花及鸟卵、青蛙卵等,还可以观察母鸡孵小鸡、小鸡出蛋壳的过程等。 (3)家长支持。有许多实验材料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有些材料可由家长帮助提供,如去家具厂找木版,带孩子去金钉子、石灰岩等景点探寻。因此在实验前,要使家长认识到这样的实验活动的重要意义,也是作为评价孩子学习的一项重要依据,是发展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帮助,以便于实验活动顺利而高效开展。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建立课外实验的高效机制——由一例课外实验活动引出的思考(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