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摘要: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关注探究过程中的有效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思维的有效性。本文就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有效性方面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 探究 有效 思维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但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探究过程表面上很成功,但课后一些学生还是不知道学了什么,还是对所进行的探究活动没有多少收获。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探究活动的价值,没有注意到使学生的思维有效发展,学生思维没有动起来,就不是真正的动起来。 所以说,有效的思维是有效探究的基石,那么怎样做到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性呢? 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路培琦老师说过:“不要把我们的科学课上成假装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时候学生比我们知道得更多!”所以我们钻研教案,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案,更应备好学生;我们钻研教材,更要研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只有在充分备课和备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挖掘、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在比较完二组材料后,学生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没有关系时,突然有学生提出:“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能浮起来?”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生活经验与探究结果发生了矛盾,思维上产生了新的困惑,脱口而出的。但正是这个极有价值的问题,将后继的探究推向一个更高的深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有效的思维与有效探究的关系 什么是有效的思维?我认为,所谓有效的思维,就是学生面对所探究的问题,能有自己一系列解决该问题的想法,能够引发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知识或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概括比较、推理判断的过程。 什么是有效探究?有效探究是指围绕预期目的,以注重儿童亲身体验并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科学研究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学生探究后的发现能够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 那么在探究活动中要做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必须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探究活动是否有开展的必要? 虽然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和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探究,也并不是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内容都要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如果一些内容没有任何探究的价值,或者说,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是流于一种形式,那么,这种探究不要也罢。 曾看到这么一个案例:在上《流动的空气》这一节课时,一位老师先打开一瓶香水放在门口,请闻到香味的同学依次举起手来,接着老师就请学生小组讨论:“香味在教室里是怎样传播的?你能画出它的路线图吗?”,讨论完后学生进行汇报,而学生所画的路线图是五花八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画,学生都说是凭自己的想象。 所以,我们在设计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某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是否增进教学效果,要进行勇敢的取舍,并非每一课,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与探究前并无二致,如果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就能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就根本不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