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承载了生活、人文等更多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同时教材内容与实践的安排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这种趋势让我们更多更深层次的去思考——到底怎样的技术学习才是有用的?才是合理的?才是符合以人为本的?以及怎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才符合学生的真实需求,才真具人文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人文素养 正 文: 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对信息技术进行了总的要求:“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具体阐释为“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而将人文素养限定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便具有了自己的特征。信息技术课有别于语、数等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习得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 一、挖掘学科教材教学内涵,用心感受信息技术课堂文化 很多人都说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没有“文化”的课程,是纯粹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是一门纯粹的“技术”课。可是事实不是这样的,在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合理地发觉和使用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民族热爱和自信,这种意义是超出学科本身知识的。 1.以教材为基础——让信息技术课堂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材,是学习中的物化了的教学资源。教材是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可资利用的一个材料,必须有教师的二次加工,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比如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文字及其处理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文字处理技术发展过程为线索,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给学生介绍了独具中国特色汉字的起源和每一种字形的变化,展示精选的各种不同字体的名家书法作品,同时从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中寻找书法的痕迹,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还带上了笔者自己篆刻的小篆字体的印章给学生传阅使用,展示最初的一些文字处理技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汉字,作为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正是有了汉字这座文明的桥梁,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愈来愈广泛地向全世界传播,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 2.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赋予教学内容鲜活的生命力。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赋教学内容予人文素养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价值观,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摒弃以往只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观念和做法,赋予教学内容鲜活的生命力,这个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而要有机地融合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以教材为依托 打造信息技术课堂的人文素养(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