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评价方法参与,促进科学素养形成 内容摘要:传统教学由于过于强调以学科价值为本,以知识技能体系为目标参照,以教师为中心,重结果、求统一,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以一次考试成绩就评定了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许多弊端和局限性,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强调构建注重评价过程、强调评价对象主体参与、重视评价方法多样、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多种 评价方法 科学素养 形成 正文: 评价改革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其本身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科学课的教学评价提出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改革意见,而从课程标准到评价目标再到评价内容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采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课程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评价模式一般是一张书面试卷,考试前组织学生就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教师把相关的知识点告诉学生,让学生去熟记这些知识点,考试时就用这张试卷评定学生的科学成绩。这种测试方法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科学学科产生一种厌倦心理。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以促进其能力的发展及科学素养的形成。 一、观察与访谈,学习过程评价 观察与访谈是过程性教学评价中经常采用的两种评价方法。 观察是科学学习常用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有效手段,因为他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上的信息。这种观察不等同与平常的“用眼睛看”,而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关注学生课内、外的表现,搜集各种有用信息的过程。在观察中我们应做到观察目的明确。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注意观察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并详细记载下来。记得在一次与一位学生父亲的交谈中得知,他儿子经常把所学的知识去考父母并教他们做实验。这说明了该学生对科学课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说明了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我给这位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评价为“最优秀”。 在观察过程中有时不能确定或无法下结论,此时就可以使用“访谈”的方法访谈中可以收集一些具体的情况,还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因为自己看到的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在观察中教师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这样的评价是不客观的,因此就需要去征求周围人的意见和看法。访谈时同样要做到目的明确,要求切合实际。在访谈过程中教师应围绕目的与要求进行提问,不东拉西扯,并控制访谈中心,防止偏离方向。 二、作业与作品,知识应用评价 当我们需要对某个人的优秀程度、达到的知识水平、对某项任务完成的总体质量情况以及有没有特殊能力进行评价时,我们就会采用用代表作评价的办法。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学习的整体质量、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等也可以用代表作评价的办法。 教师布置一项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该作业的速度和质量来判断其水平和能力。出于不同的考虑,可安排短期性作业或长期性作业。短期性作业是指一般的课堂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提问等。长期性作业,如关于云的探究(云的成因、云的分类、云与天气的关系、云的运动变化、云的观测、特殊的云等),农村废电池污染现象的调查、家乡水资源的调查等,从设计、实施到结论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其间需要有教师参与指导,并根据学生对指导的依赖性和表现及最后的学习成果,对其作出相关方面评价。 课外作品学生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来进行。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后,要允许学生创造性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星的颗数对学生提交的成果(作品)及时给予评价。我根据学生作品质量的优劣评定星级,其中一星者为不合格、二星者为基本合格、三星者为合格、四星者为良好、五星者为优秀,使学生的每次成果都能得到量化。另外,我还注意做到了以下四点:(1)评价及时,每完成一项作业就开展一次评价,并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评价准确,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作品质量,不对学生戴上有色眼镜;(3)对学生的作品以鼓励为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每次作品;(4)及时指出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格的作品允许学生提出申请,准许重做。在班级中张贴 “星星榜”,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了如指掌,这样有助于激励学生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当然对探究结果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星星榜”,要放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改进,告诉学生学习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激励学生进一步达到目标的建议。 三、考试与测验,解决问题评价 考试与测验,这是学科教学中的老问题。但随着科学课程新标准、新教材的使用,也会出现许多新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对考试与测验的定位分析。过去的学科测验与考试一般不考虑定位问题,反正试题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出,成绩按分数高低排列。而现在的考试与测验改变了以知识记忆为主的局部考试方法,注意新情景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实验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六年级上册的实验操作中,我设计了“定滑轮、动滑轮的组装”和“做一个筐架结构”两项现场实验操作内容,以检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本学期学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后,要求学生去完成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对比实验,以考察学生对铁生锈条件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各种变量的控制。 四、科学实践活动,关注结果的评价 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如科学图画、科学诗文、科学概念图、科学实验报告、科学调查报告、手抄报等,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各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如教学“微小世界”这一单元后,根据科学探究要求,我让每个科学小组编制一份科学小报,并把学生的小报在学校宣传窗中进行展览,评出优秀作品。让学生在网上下载科学资料,在班上把下载的知识讲给大家,让每位同学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给这些同学一个优秀的评价。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毕业论文范文查看 本学期我已让学生编制了两份科学小报,一份是《微小世界》,一份是《物质的变化》,通过展览、评比后,发现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生编制小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复习回顾的过程,对掌握科学知识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学期结束前我还打算搞个全体学生实践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自己的档案袋中选择作品参加展览,用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在学科上的特长或相对较强的项目技能。科学实践活动展览评价让学生选择的空间和自主性非常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强项和特长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 五、家长参与活动,注重延续性评价 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首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不仅教师和学生要转变观念,家长和社会也要转变观念。我们努力构建学校、家庭有机结合的评价网络,引导家长真正地理解、支持、参与评价改革,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评价环境。 为了使家长能了解科学课,能积极支持配合学生活动,我经常邀请家长参与科学课的评价。如:单元测验的试卷,我要求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做题,并进行适当的批改。对期中、期末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打分。有的学生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能摘到花,捉到虫,陪着孩子一起到田野中去寻找。有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同孩子一起反复做实验,有的则为了一个具体问题与孩子争论不休,我曾接到过因父子意见不合要求我帮忙解决科学问题的电话。有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养蚕,观察蚕的一生,摘桑叶,清理蚕屋,忙得不亦乐乎。上完“我们的食物”一单元后,我还出过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制订一天的家庭营养食谱,并为家长做一顿饭。”制定了家长反馈意见表,根据反馈意见表来给学生打分评价。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家长对这样的活动大加赞赏,很多家长希望我能经常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家长参与对孩子的评价,不仅是对某一个同学的学习有帮助,更重要的是使更多的人对科学启蒙教育有所了解、认识和关注。 六、成长记录袋,学习全过程的评价 个人学习成长档案是指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独立的捕捉学习进步足迹的方法。在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评价时,我给学生设立了档案袋,收集学生的作品,把显性成果(喜报、课前准备资料)收入档案中,对隐性的成果(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感受)用简短的文字描述并保存。 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价值在于学生在收集自己作品的同时,是一个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自我判断与自我评价中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成长档案袋是属于学生个人的,不要求整齐划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加以设计和美化,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一段时间后给学生的成长记录给以正面的评价,并将阶段成果在“星星榜”中予以公布,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评价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积极参与。在师生、生生、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展示评价的导向、管理、调控、诊断、反馈、激励的教学功能。教师要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快乐。 科学课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由于科学素养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也不适宜用包罗万象的评价方案去套那么多活灵活现的、有个性的、有鲜明特点的个体。因此评价中除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外,还要制订适合于学生实际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不断摸索和改进,以学生的发展为准则,使评价确实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力杠杆。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新课程:怎样进行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与测试》 3、《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