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这些数据,学生自然就提出了:为什么有的数据那么大,有的数据那么小? 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塑料瓶浸入水里的体积大小和它受到的浮力大小的关系,完成表二,学生实验后,通过汇报交流,得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也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小,排开的水量就越少,受到的浮力就越小。 四、深化科学概念的巩固运用,完善课堂教学的细节 细节将决定一节课的精致程度,也将决定一节课的成败。细节处理的到位,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同时,也将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巩固运用。 1、情境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从心理学上看,生动、自然、贴切的情境可以引起孩子们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孩子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12页]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知识融入到情境之中,将有利于学生更生动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情境要真实、自然、连贯,符合学生的实际,避免为情境而情境的现象。 《温度与温度计》是一位老师在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的课,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都很热情,请老师喝杯水好吗?”“这里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你请我喝哪杯?说说理由。”一学生说:“喝冷水,因为热水喝了会全身发热,冷水不会。”另一学生说:“喝热水,因为今天天气有点冷。”又一学生说:“喝热水,因为刚才老师忙着准备材料,热水喝了会舒服些。”还有学生说:“冷水热水都喝。”在大家的一片笑声中,教师引出下面的话题:“物体冷热的程度称为温度,你知道今天的温度是多少吗?” 老师的导入很自然,也很生动,从“冷水和热水”中引出“温度”这以概念,并且在“你请我喝哪杯水?”这一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教师的情感。遗憾的是老师为什么置学生的热情而不顾,不去喝一口冷水或者热水?不去说一说喝冷水或者热水的感受?对于这样的情境,这样的操作,大家可能都已经习以为惯了,学生可能也是经历太多而变的麻木了。童心不可欺,教学是不是可以少些虚假和做作,让情境来的真实一点。 2、材料的选择 实验材料的选择对实验的结果影响很大,理想的材料,能够有利于学生的操作,同时,“我们为孩子们选择的材料要尽可能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周琼莉:《指导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科学课》2007年第7期,44页]。 图一是《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中的照片,一学生端着脸盘接水,一学生挤压矿泉水的瓶子模拟下雨,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这样做存在着许多问题,水进入泥土后,是慢慢的渗出去的,端脸盘的同学要长时间地端着脸盘接水,用挤压矿泉水瓶模拟下雨,雨水不能均匀地洒落到泥土上,有的地方受到挤压出来的水的冲刷,形成塌方,有的地方没有淋到雨,这也不符合自然界中的真实情况。孩子端着脸盆,或者挤压矿泉水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也没法集中精力去观察土壤的变化。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毕业论文范文查看 老师上课的时候对教材中涉及的材料进行了改进,很好地解决了教材中的材料存在的问题,在京浙粤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现场,材料的改进得到了专家和与会教师的一致肯定。 3、数据的处理 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可以使我们的观察更加准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反映出事物的一些内在规律。 《机械摆钟》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测量每隔10秒,摆摆动的次数。学生通过测量之后,进行汇报,实物投影上显示学生的记录,以下是三组学生的记录: 经过统计,知道有三个小组每10秒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有八个小组每10秒摆动的次数是不相同的。这样的一个结果,显然不能说明,每10秒钟摆动的次数是一样的。教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大家一起再来做一次实验,请一个同学上来计时,大家一起来数摆动的次数,老师记录。两次的结果如表中。 这样做,本来的意图是要得出相同的数据,修正学生在原先实验中出现的一些误差,没想到示范实验的结果还是不理想,因此,要得出摆具有等时性这一特点,就显得很牵强。科学性,建立在精确性这一基础之上。如果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能够让学生精确到0.5次,还有怎么协调计时和操作的同学之间的衔接,怎么发号,怎么计数,许多细节考虑的更周到一些,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正如郁波老师说的那样,对科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我们刚刚起步,前面还是一片空白。在这里,我也只是记录自己的点滴想法和感触,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更多的思考。 参考资料: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2、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罗纳德·G·古德:《儿童如何学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对教学的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4、克里斯汀·夏洛 劳拉·布里坦:《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XX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XX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