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全面推广实施以来,对学校、老师、学生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探究、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起步晚、技术发展和更新较快,在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面临的问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四项第11条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再以单纯的操作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目标。而应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主动探究、创新思维,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一次革新。 2.学生信息化素养存在较大的差异。新课标认为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基础,然而,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等等原因会造成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可能会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个问题导致在近几年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分析中发现有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现象。这种现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得到了多数教师的印证。 3.教学设计不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一些教师拿到信息技术新教材后,还是按照老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点归纳、整理重难点,在课上还是按部就班地讲解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完全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不能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情感与技能的统一,忽略了对学生自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教学评价方式和途径的单一性。如何判断一个学生学习结果的好与不好,在某些教师的眼中,衡量的方法非常简单,平时测验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德育情感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只能突出一个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能反映一个学生情感、知识、能力、技能的全面情况。 二、采取的对策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就是要创造符合教育特点的有利于开发创造潜能的适宜条件。新课程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对新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更要在教学设计上与新教材紧密贴合,突出以学生为主题的理念。 1.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深刻理解新课标对教学、教育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 2.根据学生信息素养差异性的问题,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弥补和兼顾。 (1)采取“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 采用这种方式转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练的单一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由教师作为主体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和习惯。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