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谈教学素材的选取 刘倩 浙江省慈溪市掌起初级中学
[摘要] 课堂教学素材是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的,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形式呈现的教学材料,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知识点的掌握,对操作技能的熟悉,对情感的体验,都是围绕教学素材而展开的。因此教学素材的选取往往是课堂设计的基本,好的教学素材必将有助于学生更轻松地学习,也有利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本文从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具有合理性、整体性、相关性、现实性、针对性,避免生硬、做作等方面讲述了素材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教学素材 课堂有效性
所谓教学素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材料。它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学情组织的一些有助于教学的资料,往往包括视频、音乐、图片和软件等与信息处理相关的文件。课堂教学素材是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的,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形式呈现的教学材料,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知识点的掌握,对操作技能的熟悉,对情感的体验,都是围绕教学素材而展开的。因此教学素材的选取往往是课堂设计的基本,好的教学素材必将有助于学生更轻松地学习,也有利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2009年慈溪市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的评比中,选择的课题是新教材八年级第二课《牛刀小试——初识Photoshop》。这堂课要掌握三个操作技能:即:改变图像大小、纠正歪斜图像和纠正扭曲图像。参加优质课的林波老师,设置了以下两个任务来实践三个操作,使知识点完美地体现在对教学素材的操作中。 任务一:在Photoshop软件中打开D盘“ 图片素材”文件夹下的“蝶恋花.jpg“图片,并思考:“蝶恋花”图片歪斜了,如何将的位置放正?(度量工具的使用) 任务二:打开D盘下图片素材文件夹下的任意一张蝴蝶图片,使用编辑菜单下的扭曲和缩放,调整蝴蝶的大小和形状,并拖放到”蝶恋花“图片中,产生蝴蝶翩翩绕花舞的意境。(改变图像大小及扭曲工具的使用)。
图片(二)蝴蝶素材 鼓励学生多放几只蝴蝶,最终形成美丽的彩蝶绕花舞的美景 图片(三)最终作品 林老师教学设计中的三个任务看似简单,但却独具匠心,她通过选取合适的素材,不露痕迹地把三个具体的操作整合到一个完整的作品中,使学生在完成操作之后能够欣赏到一幅美丽的画面,不仅对整节课的知识、技能有了一个完整的掌握,也使学生体验到了课堂中的美,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素材的选取上并不重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或者存在一定的误区,使教学效果与课堂预设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具有合理性: 选用的教学素材要能服务于课堂学习的需要,教学素材与教学内容的配合要自然、贴切,能明确指向相应的知识,杜绝牵强附会或模棱两可的教学素材。 在《牛刀小试——初识Photoshop》这一课中,讲解改变图像的大小这个操作时,有的老师会随便选择一张图片来演示这一操作,比如,选用教材上给出的素材——蒙娜丽莎的微笑。但事实上,“蒙娜丽莎的微笑”放大还是缩小,有什么现实意义吗?没有谁规定这幅画一定要具有多大的尺寸,而且这幅画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之后,都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也很难判断什么时候应该使用这些技能。 而林波老师的设计,就很巧妙了。她并不是直接要求学生将蝴蝶图片缩小,而只是要求学生将蝴蝶图片拖放到“蝶恋花”图片中,由于蝴蝶图片与蝶恋花图片的大小是相同的,直接拖放会导致蝴蝶遮盖住整个花丛,因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考虑对蝴蝶图片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根据需要决定图片的大小,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指令决定图片的大小。这样的教学素材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具有整体性、相关性: 选用的教学素材要能够自然、贴切地把各个操作整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而不是以技术为终极目标。 有的老师一节课中所用到的教学素材之间毫无联系,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操作技能都各使用一个素材。还是那次的优质课上,另一位教师完全选用了教材上的素材,在改变图像大小时,选用了蒙娜丽莎的微笑;纠正歪斜图像时选用的素材是跨海大桥,纠正扭曲图像时选用的素材是青年文摘封面。 图片(四)毫无关联的素材 这些相互之间毫无联系的教学素材,导致知识点也是零散的,学生学习之后,电脑一关机,这节课留下了什么?只有一些离散的知识点和具体的操作技术,而这些技术又是在教师的授议下完成的,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以后遇到实际问题时,估计只能是一片茫然,各个技术在什么时候用,学生一无所知。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这个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容易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软件和工具的具体操作,但却常常忽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思想方法;在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信息上也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的零散性,加之信息技术教师本身“技术能力”相对较强,往往只注重零散的知识点,而不注重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只会针对“题目”完成相关操作,而在实际应用时不知道运用哪个知识点,因此我们要合理地选用教学素材,实现知识点的整合。 三、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具有现实性、针对性: 教学素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教师可以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出发,根据教学对象因人选材、因地选材、因时选材,为他们“量身定制”针对性强的教学素材,以便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教学素材中直观体验获取知识。但事实上我们不少教师对教学素材没有深刻的认识,并不经过精心的准备,而是在上课时信手拈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比如在一次青年教师展示课上,上课教师在讲PPT中图片和艺术字的插入时,随意地从电脑上找了一张图片,再随意地插入了一个艺术字,结果,学生做出来的作品也是如此,完全不具美感。教师在演示时只注重技术的罗列,不注重素质的培养,而教学素材的作用也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再比如查找功能,我们老师经常是这样教学的:打开一个WORD文档,里面已经有很多文字存在,找到“查找”这个功能,查找某个词。然后学生就按部就班地去找,找到了之后有什么用呢?要么就是硬出一题让学生把找到的词语换成另外的词。但是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基本不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所以学而不能致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初中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高中学生能够通过会考,但实际让学生做点什么,学生都无从下手。我们的教学过度强调知识点,而不是强调运用本身。很多时候信息技术考题要求写出操作步骤,写出快捷键,写出某个命令在某个菜单下……但实际上这些知识点记得再牢固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教育习惯于把实践转换为理论题,把操作转换为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反而淡化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特点。 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避免生硬、做作: 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知识点的教学,为了练习相关的操作技能而故意破坏素材,再进行修正,以达到运用知识点,运用技术的目的。这样的教学素材由于在学生平时生活中不容易遇到,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探究技术的运用,毫无现实意义。 比如《牛刀小试——初识Photoshop》这一课中“扭曲”工具,平时很难遇到正好被扭曲的图片需要还原,所以不少老师在选取素材时都是先故意把图片扭曲,然后使用“扭曲”工具进行调整,比如墙上的壁画、杂志的封面等。这样的教学素材虽然也能解决操作技术上的问题,但使用起来总有些生硬。怎样才能灵活运用这一技术呢?林老师逆向思维,巧妙地使用“扭曲”工具,把原本呆板的蝴蝶标本“扭曲”成翩翩起舞,姿态各异的蝴蝶,同样是运用“扭曲”工具,但对学生的引导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林老师的精心设计中,学生学会了用工具、用技术去创造美,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技术而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典型特点是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信息技术的学科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并且培养相关能力。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应局限于对各类应用软件的应用培训,而应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和习惯思想方法。因此,在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挖掘教学素材中蕴含的静态的认知技能,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能学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到有利于今后发展的包括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在内的信息素养。这种学习体验对于学生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李培军《教学素材的选择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2 [2]于清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