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个性学生”群体突破的有效策略 隋秀龙 [摘要] 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主要场所,新课改下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权衡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在课堂中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学生能够在体验学习的快乐的同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收获尽可能多的学习成果,并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本报告探讨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个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尽可能为不同个性学生架设成功的支点,肯定学生的成功,以成功激发学习兴趣,以学习兴趣推动成功的群体突破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程 信息技术 个性学生 群体突破 有效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学生操作、实践、探索为主的课程,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主体。这样,教师、学生、计算机三者之间便形成了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模式。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知识基础不同,以及学生的课堂需求不同,直接导致课堂上他们不时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面对这样的学生,是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师教育流水线上的“统一规格的产品”,还是认同学生个性,以个性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成长为真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用固定的预设模式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这样学生的个性将会被打压和消磨,这有悖于新课程理念。每个学生注定有其个性,就像健康孩子的身体注定要成长一样不容置疑。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分析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又因人而异,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架设了不同的支点,帮助学生成功,肯定学生成功,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习兴趣推动成功,找到了这样一种群体突破的有效教学策略。 立足个性,寻求共性,形成个性群体类型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找到完全相同个性的两个学生,就像人无法在树上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来了解这个学生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它学生的特质,这就是教师要了解的学生个性。教师对班级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了解是新课程理念得以成功实现、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现实教学活动过程中虽然教师竭尽所能,但是要对1个班级、2个班级……6个班级,甚至更多的班级,每个班级50几名学生都充分了解却是困难重重。由此看来,教师需要立足个性,寻求共性,以共性促个性,个性与共性交替演奏着课堂教学的每个节奏。 乖巧型的学生 这类学生思想品质好,理想远大,自觉遵守纪律,上进心强,学习认真、刻苦,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接受老师正面教育效果快,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也最听老师的话,他们自尊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主动性强,并且富有创造性,大多数能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培养。 逆反型的学生 这类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他们自我意识过强,一旦自尊受到伤害,或学习受到挫折,就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他们心高气傲,自我评价过高,自私,心胸狭窄,固执己见,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比较任性。 怠惰型的学生 这类学生在学习的态度及思想的认识上消极怠惰,努力学习不是他主要追求的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严,组织纪律性差,不思学习,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讲话和搞小动作,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成绩一般或较差。他们在学习方面只求过得去,不求上进。他们又在乎同学对他的评价,深怕同学瞧不起他。 兴趣型的学生 这类学生表现出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操作计算机有极大的兴趣,能够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学习,接受能力强,能够快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在这类学生群体中不同于乖巧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往往“术业有专攻”,在同学中显得一枝独秀。 立足“一个中心”,启用六种策略,实现“个性学生”群体突破 学生个性是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承认学生有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对其个性进行分析,然后赏识、张扬其个性,给他们以成功的支点,这就是“个性学生”群体突破的中心立足点。 给一方沃土,收一片蓝天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发展,每个受教育者是未成熟的状态,即未具备未成熟的潜力,教育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环境和适当的刺激,提供受教育者发展的条件,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断改造和转换的过程。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教师要有因材施教的智慧和能力。因材施教就需要先识“材”,所以,如何快速、高效地了解学生个性特点是教师因材施教之前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不同,学生课余时间接触计算机的次数不同,致使高中学生之间信息技术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学生之间多层次的格局。教师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层次性,尽量设置一些让全体同学都参与的课堂预设,预设的教学梯度宜小不宜大、宜多不宜少,让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所食,有所满足,有所消化,这样就为学生开辟了一方沃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怎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那颗种子的土壤,检查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是教学能否成功生成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是以网站作为工具来进行引导的,整个网站力求精简实用,网站截图如图1。 图1 【课堂导读】模块中分层次添加了教师课堂教学预设的内容,学生能够在这个模块中明确适合自己课堂学习任务。【课堂评价】模块能够真实反应学生本节课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日后的课堂预设具有指导性。【作品赏析】模块提供展示成功学生作品的平台,教师利用该模块能够对优秀学生作品点评,能够更好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BS交流】模块,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释惑的平台。 【事件回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BBS交流】模块更多地反映了学生表达自己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需求、评论课堂教学的平台。出现了一些诸如“我要上网”,“我早就做好了,好无聊呀”,“给我们玩一会吧”,“以为我们是小孩呢”,“我真的不懂”,“老师你讲的太快了” ……,最开始当我看到这些话时,真的想把这个模块关掉,但冷静之后,我发现,学生之所以敢写一些“放肆”的话,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署真实姓名,不知道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发帖的IP地址的方法查找到哪位学生发了哪些内容。这不是了解学生个性的最好手段吗?于是,每一节课后我都拿着学生座位表、学生机IP地址对照表一一了解每个学生发表的帖子,这对日后的学生个性类型的确定,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个性学生”群体突破的有效策略(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