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错误”中进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柴丽莉 [摘要]: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在传统的传授教学中,教师极力避免犯各种错误,但事实上错误往往很难避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错误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显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去尝试、去犯错误,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公,然后及时引导他们去改正错误。这样做可能花的时间要多一些,但却终身受益。 [关键词]:学习的主人、尝试错误、巧设“错误”,因势利导;典型“错误”,集体指正;“正误”比较,促进转化;自我“纠错”,强化巩固、一题多解、因势利导、学生的心理特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在传统的传授教学中,教师极力避免犯各种错误,但事实上错误往往很难避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错误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显著。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做的”饿猫开迷笼”的经典实验中小猫通过不断尝试、犯错,最终学会了开启笼门。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害怕学生出现错误,我们很多老师,特别是有经验的老师,事先就知道学生在某个地方会犯错误,于是就一再的强调应该怎么做而不会犯错误,这也确实很管用,很多学生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但是学生却少了一种尝试,少了一份体验,况且对一些较难的问题,并不是老师告诉他不能犯错他就不犯错了,时间一长,他照样犯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去尝试、去犯错误,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公,然后及时引导他们去改正错误。这样做可能花的时间要多一些,但却终身受益。 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应该是自主学习的精髓。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以网络计算机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学习动机,以学生的任务实现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在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特情况下,教师有意识地演示学生出错的地方,让错与正确的加以比较,容易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怎样才对;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仍然不能使学生明白时,使用“示错”教学的方法往往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巧设“错误”,因势利导 在新课传授过程中,一些学生容易出错或普遍学生要犯错的知识点,在我演示的过程中就特意把这个知识点做错,并且表现出非常惊讶的表情,学生的一种想超越老师的心态就出现了,抓住大好时机,让学生对照书本帮我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比如,我在上“事件处理过程X_Y:这里的X是与事件相关的对象的名称(例如Command1),Y是VB规定的事件的标准名称(如Click:即单击鼠标)。这样,当对象X上的Y事件发生时,VB将自动地启动这个子程序加以执行。”这块个知识点的时候,出示以前学生编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程序 ,并且运行这个程序,结果发现当学生输入“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时候,按“开始计算”命令按钮,并没有“长方形面积结果”的显示。 我故意表现出非常惊讶的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哪个同学能帮老师找一找原因?”随后我打开“程序的代码”。等学生找到答案后,接着我又问“那么想让长方形的面积显示出来,我们运行程序的时候该怎样操作呢?”
在教师要求学生帮助的情况下学生会很主动的去找原因,这远远比我们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的效果好的多。 当然,在课堂复习中也可以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学生有了处理这种改错题的经验,处理同类问题会显得得心应手。高中信息技术的省会考题目中有VB程序改错题,在我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VB程序的理解和掌握,编写VB程序时,一些关键的语句特意写错,要求学生指出有几处错误,并作相应的修改。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了。如:
2、典型“错误”,集体指正 任何课程的学习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在VB的教学当中,我常用实例教学法,一个实例就是一个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基本知识,涉及到哪些基本概念,然后学生带着疑问去理解消化概念,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就会激励他们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到发挥。对于学生在程序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比如语法,书写规则等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原因,与学生一起纠错。比如学生学习if语句根据流程图写代码的时候,“编写一个程序,找出a、b、c三个数中,最大的那一个放在变量max中”,我先引导学生完成流程图的填空,再请学生根据流程图套用if语句的格式进行口述,这可以为学生编写代码找下基础。最后把“求三个数中最大的那个数”的半成品程序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把程序中的代码补充完整,并自己调试运行掌握执行流程。在学生动手编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巡视辅导,用格式1形式补充代码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关键词if、then、else与条件表达式、语句之间空格漏掉。然后,对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学生程序代码,教师采用“逐语句调试”让学生们共同指正纠错!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一次很好的巩固。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在“错误”中进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