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症候点击及策略探寻
许云峰
【摘要】 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审视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在实施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从教师和学生的外显行为层面提取并归纳出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六点典型症候。通过理论研究和自身实践,从教师、小组、学生、合作环境四个方面做了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有效性策略的探寻并力图对典型症候做出匡正。 【关键字】 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 症候 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国家新课改也大力倡导合作学习。作为对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与补充,小组合作学习已经逐步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所谓小组合作,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体系。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及合作意识和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然而,审视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的典型症候 在大量的听课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在付诸信息技术课堂实施过程中,被部分教师当作了课改标签,不管问题有无合作的价值,逢课必贴;有的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合桌”;也有教师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明显带有形式主义倾向……因而显露出纷繁复杂的症候。在此,笔者从教师和学生的外显行为层面出发,提取并归纳出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六点典型症候。 症候一:新瓶旧酒 “我们先进行分组,第一排同学就归为第一组,第二排就是第二组,以此类推。每组第一位同学就是组长”,接下来便是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加学生操作。下课前5分钟,教师叫组长统计一下每组完成情况,并宣布“今天的任务大家都完成的很好,其中第一名是第二组,第二名是第五组……” 症候二:越俎代庖 “老师,这个平均分怎么求啊”,听到学生求助,巡视中的教师头也不回地回答:“用函数AVERAGE”;“老师,不好了,我的颜色忽然变成蓝色了”,教师走过去在键盘上按了几下,说:“按Ctrl+Z试试看,不行就多按几次”;“老师,我的表格破了,怎么回事啊”,于是教师匆匆赶过去拿过鼠标就直接操作:“你看,再画一条线不就行了吗?” …… 症候三:放任自流 听到有学生说打不开网页,教师就说:“哦,那就和同桌合用一下嘛”;看到有学生茫然地在桌面上点来点去,教师拍拍他的肩说:“加油,快点做”;有学生问:“老师,我们想把自己做的这张幻灯片传到组长的电脑里去,可是传不过去啊”,教师说:“这个,要你们自己想办法”;有学生在玩游戏了,教师皱皱眉头说:“唉,任务完成了没有啊”…… 症候四:独揽众活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用Word做一张贺卡,要求……”,在教师宣布完合作任务后,学生甲在5分钟之内就完成了,这时同小组的其他成员乙丙丁还只完成了一部分,便笑眯眯地对甲说:“过来教我一下”或者“你快帮我做一下,我们组要争取拿第一”,甲一边做一边无奈地嘀咕着:“真没意思,总是我一个人做,还不如不分组!” 症候五:各自为政 教师布置了任务“启动Excel有哪些方法”之后就在讲台前坐下了,只见有的小组成员相互推诿,谁也不愿意多做尝试,有的学生独自操作,对其他成员得出的方法漠不关心;有的学生心不在焉地敲击着键盘,嘴里不知念叨着什么;有的学生甚至嘻嘻哈哈,闲聊一些无关的话题…… 症候六:纠结不清 一个调皮的男生忽然把另一位同学的显示器给关了,那位同学也不示弱,奋起还击;两位学生就“表格边框修饰时线型和颜色选择的先后顺序”问题争论不休,而另两位成员在一边起哄,似乎也没想到该提醒他们操作一下即可;当教师让某一小组展示作品并发言时,小组成员还吵吵嚷嚷没有决定好究竟让谁发言……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 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小组合作的教学也是茫然的,虽然很想有所突破和创新,却总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经过大量查阅资料,拜读了王坦和黄荣怀两位专家的著作以及一些相关的硕士论文,顿有豁然开朗之感。之后又深入解读了一些名师小组合作方面的教学实录,发觉他们高超的教学设计不但叩击着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小组合作教学的软肋,而且还给我们以理性的启迪。有了对小组合作教学理论的新见地,又有了名师们的引路,近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小组合作有效教学的策略探寻,并力图对前文所述症候进行匡正。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的有效教学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小组合作的顺利实施都要以以教师观念的革新为前提。如果教师仍然坚守灌输计算机知识、传授操作技能等陈旧想法,那么小组合作只能成为一种花架子而起不了实质性的作用。我们的思想,要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同时还要实现二者最优结合。那么小组合作才能成功,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能力锻炼。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改变后,这种观念又会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行为表现出来。如笔者以前偏重于学习成果的评价:“你的作品完成的很好,很正确”、“这位同学的思路比较独特”,而现在也经常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某同学交流时既能和不同意见据理力争,又能耐心倾听”、“某小组在课前就搜集了大量的图片素材,现在分类工作也进行得有条不紊”;再如笔者在请一位学生总结“启动一个程序通常有哪几种方法”时,不是问“你找到了哪些方法”而是“你们找到了哪些方法”,虽然只相差一个字,但是却能使小组成员明白:我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该团结协作、共同探究,成果是大家共享的。 2、教师要正确把握角色定位。与传统的教师角色不同,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应充当指导者、参与者和监控者的角色。要实现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必须走下权威的神坛,成为与学生平等的个体,共同参与合作学习,并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监控、激励。。 (1)指导者。虽然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但始终无法离开教师的指导,因为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预先设置合作学习的运行模式和学习任务。比如上《Excel公式与函数》一课,笔者没有使用教材里的“太阳能热水器”这一内容,而是准备了一张“校园歌曲大赛评分表”,表格设计6位评委对20位选手打分,要求去掉最高分、最低分之后,得到最后得分,并排出名次。这样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兴趣,又适当提高了学习难度,能发展学生合作精神与创新思维。问题有一定挑战性,正好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即维果茨基说的在最近发展区内。这个问题也具有开放性,并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不需要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症候点击及策略探寻(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