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学生答:“html文件。” 于是,教师一边选中index.htm文件,双击将其打开,一边提问:“此网页的源文件是什么?” 学生答:“记事本文件。” 教师引导学生,再问:“记事本我们一般称之为什么文件?” 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来:“文本文件。” 于是答案呼之欲出,网页的本质是文本文件,只是浏览器将其html语言执行解释成为了有图片、文字等元素构成的网页而已。 4.“互问”策略 “互问”是一般存在于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疑难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互问互答,探究知识。互问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把学习引向深入。互问环节需要教师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与空间。 例如,“网页制作”第一课中,小组讨论“如何实现表格边框隐藏、宽度以及对齐方式设置等效果”。小组内成员就会相互之间提问,比如“从哪里找表格的属性?”、“表格边框粗细是指什么?”、“宽度中的百分比与像素的区别是什么?”……经过一系列的互问互答,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巩固知识。 (二) “当堂训练”策略的研究 1.问题引导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策略 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一般都具有关联性,问题与问题之间会有一定的跨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可以逾越一个个认知障碍,逐渐深入到问题的核心,触及到知识本身。思维训练可以通过教师对话式的追问引导实现,也可以在设问、提问、互问过程中借助小组讨论、学习探究等方式实现。 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中设置的疑点,其知识点尽量要单一,难度要适合中学生思维的层次。训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时间过长学生思维容易松散,时间过短则达不到训练的效果。 2.知识巩固环节中的习题训练策略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索,在思索中领悟并获取知识,而新获取的知识需要及时得到巩固。为此,教师可以安排即时训练,将新课知识点分解成多个单一的知识点,设置相应的试题进行训练。即时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将本堂课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 知识往往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信息技术会考与高考的大部分试题考察了操作的过程性与综合性,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集中训练,将新课的知识与以往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设置相应的试题进行训练。习题可以来自于历年的会考题、高考题、或者参考书上的习题,但是教师必须经过筛选,选择那些综合性强,尤其能考察学生信息能力的题目。集中训练的习题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3.借助当堂反馈软件下的重复训练策略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学生绝大部分的训练会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可以借助Access数据库软件与asp等编程语言制作一些及时反馈的软件,能对学生的训练当堂做出评价。如图7,这是高一13班学生excel第三课的即时训练评价结果。教师可以针对评价结果中错误率较高的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反思思维的过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评价、反思、领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原题中的错误进行订正,并再次批阅。这样的重复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及时得到锻炼、评价和纠正,最终使学生获取到知识的真谛。 图7 重复训练一般安排在即时训练的评价之后,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4.因材施教理念下的提高训练策略 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一个年龄段的学生虽然有其共性,但更有个性和差异。学生的信息水平起点不一,信息的接受能力也大不一样,甚至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完成了全部的习题后无所事事,而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做的现象。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时准备一些提高练习题,让那些信息水平较高的同学能力得以拓展。 提高练习题应该是综合习题的延伸,但必须有区别于综合习题。提高练习题最好能聚集趣味性、综合性、挑战性于一体,吸引学生去尝试完成。对于那些提高练习题完成得较好的同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表扬,鼓励更多的学生去尝试。 四、“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方式的反思 1.问题需跨度适中,避免无效提问。 课堂上提问得当,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可以“活”起来。而那些过于简单的“低效”问题是激不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发挥不出提问的作用;那些“是不是”、“对不对”的“无效”问题则非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 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能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地把握知识,才能设计出适宜学生接受和探究的问题,避免“低效”、“无效”的问题。 2.问题要精练,避免提问泛滥。 “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方式倡导教师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但是问题不能过多,问题过多则教学的重点、难点就难于突出。教师应该把最需要提问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3.即时训练与集中训练需有机结合,避免顾此失彼。 在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巩固新学知识时,教师一般采用即时训练的方法;而每堂课新知识传授完后,教师一般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即时训练能缩小知识之间难易的跨度,为集中训练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集中训练能带领学生往知识的纵深处探索,避免学生的思维流于表面,同时能把课堂上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将“即时训练”与“集中训练”有机结合,能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问题引导”、“当堂训练”需相辅相成,避免各自独立。 “问题引导”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当堂训练”也不能等同于习题的训练。事实上,教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获取到新的知识。所以问题引导的过程必然借助习题的训练,同时伴随着思维的训练。课堂应当将问题引导与当堂训练相互渗透,在问题引导中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在训练中提出问题,最终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结束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研究的姿态实践课堂教学,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课堂,优化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是我们尝试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会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将其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2009年9月 [2] 《站在学生的立场教学》 唐玉辉 2009年10月 [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 第7、8期 [4] 《走进高中新课程》 2006年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