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所属专业类别:教育类 资源名称:记中国环境教育发展30年 资源说明:本文参考教育类相关文章结合所知综合而成 资源关键字:环境教育、政策 资源作者:代贝 资源类型:文本类素材 资源语言:中文 记中国环境教育发展30年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资源评价:本文综观了我国30年来环境教育的发展,从政策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归纳。认为环境教育在政策方面是从上而下、从粗到细的过程;在教育实践上,也在不断摸索着适合中国自身条件的环境教育形式。文末提出了我国环境教育中仍面临的问题,如升学制度的压力给环境教育带来的制度和心理障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等,因而中国的环境教育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撒播绿色的种子,绿色的希望就会越开越多。只要政府、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中国的环境教育就会像广阔海面上一条勇往直前的航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句话对于我们仍有着不小的警示意义。一个建立绿色环保、循环型经济、节约型社会,对于国家前途的健康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忽视环境教育的作用。 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上,我国首次提出环境教育设想,到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环境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跨越。30多年来,的确,我们能明显感到环境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能力和质量都有提升。如今,在新世纪中国发展蒸蒸日上的浪潮中,在又一个世界环境日快要来临之际,我们对于环境教育,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应该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发展 综观我国30年来环境教育政策的发展,其中贯穿着从“要不要搞环境教育”,发展到“如何搞环境教育”,再到“如何保证实施环境教育”的发展线索。[. ]2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环境教育政策从上而下、从粗到细的过程。同时,在教育实践上,我们不仅借鉴了国外环境教育的先进之处,也不断摸索着适合中国自身条件的环境教育形式。 1.我国环境教育政策发展回顾 最初时,我国政策中的环境教育只是环境保护政策的附属部分,并未单独受到规划。1973年3月,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其中提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员。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颁发《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提出中小学也要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的教学内容。 1980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提交《环境教育发展规划(草案)》,标志着环境教育正式被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中去。 1987年,国家教委在试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指出环保教育要渗透在相关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可试验单独设课或开设讲座;并在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进一步细化到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环境教育。 如果以上政策仍停留在宏观的层面,只粗略规定了科目,那么1994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则具体规定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1996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活动课、课外活动等教学途经;做好师资培训和职前培训;创建绿色学校等有力措施。2001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国家教育部又具体颁布了《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对于1996年的纲要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具体的规划。 2003年2月我国颁布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制定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环境专题教育内容及课时,规定学校要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对环境教育进行专门安排。同年4月又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终于初步完成了我国环境教育政策从宏观指示到微观指导、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实现了我国环境教育政策的一大进步。 2.我国绿色学校体系的蓬勃发展 “绿色学校”体系较早发展于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政府通过鼓励学校在水、能源、空气、食品、资源、活动场所和建筑等设施资源使用、产品消费和环境质量等方面遵守严格的环境管理要求,贯彻并传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我国的“绿色学校”活动主要考察学校的环境管理措施、环境条件和环境教育活动。1996年12月,由国家环保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00年,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 此后,广东、黑龙江、上海、重庆、深圳、南京、成都、江苏、宁夏等省、区、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省市“绿色学校”,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05年4月在海口市召开的全国绿色学校工作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创建各级“绿色学校”1.7万余所。蓬勃发展的绿色学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建设的有力载体。 3.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发展 我国环境教育课程发展的时间不长,始于1987年。当时国家教委在试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指出环保教育要渗透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在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进一步提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环境教育。 过去我国的环境教育课程一直偏重渗透结合模式的发展。渗透结合模式,就是将适当的环境主题或环境教育成分(包括概念、态度与技能)融入现行的各门课程之中,通过各门学科的教学,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3渗透结合的环境教育课程模式易于施行,在环境教育分化尚不够条件时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育途经和课程模式。根据1998年2月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师范教育的PRED教育实践与行动指南”课题对山东省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的“中小学环境教育问卷调查”中,57.0%的教师认为“渗透在不同课程中”的环境教育是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最好形式,而选择“开设选修课”的只占8.4%,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当时渗透结合模式得到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支持,是合理而有效的。 但是随着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单纯渗透式的环境教育课程模式的有效性产生了变化。根据2002年XX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对北京中学环境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在目前的课程体系和应试教育条件下,“渗透式”环境教育这一种模式已不能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 事实上,环境教育课程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根据国际环境教育的经验,环境教育课程即可以单独设课,如印度在小学1~5年级开设了独立的环境学课程;又可以跨学科,如英国;还有混合模式,如日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采用渗透结合模式,高中阶段则设立了许多涉及环境及环境问题的选修课;另外澳大利亚“社会与环境教育”课程将已有的核心课程作为载体,把环境教育的内容与原有的核心课程相结合,也是环境教育课程的新模式。 在充分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环境教育课程也开始尝试其他形式。2003年2月我国颁布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规定学校要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对环境教育进行专门安排。此后,我国学校的环境教育课程已经由单一渗透模式向劳动课、研究性学习课程、选修课程等多样化发展。 4.我国丰富多彩的环境课外活动的探索 我国的环境教育实践中较早就开始采用环境课外活动,提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鼓励学生认真参与环境教育,积极投身环境保护实践活动。随着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高质量的课外、校外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在校内,很多学校组织了课外环保兴趣小组,开展“为美化校园做好事”、“护鸟小组”、“标本制作小组”、“饲养和种植小组”、“绿色能源开发小组”等各种环保活动。有的学校还建立了废品回收站,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收集易拉罐、牙膏皮、矿泉水瓶、啤酒瓶、废纸等,建设洁净校园。也有不少学校走出了小小的校园、深入到社区开展环保活动,进行环境教育。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在假日向市民宣传环境知识,劝阻违法行为等。还有学校把环境教育活动向家庭延伸,从家庭小事开展环境教育,与家长们共同做环保。 二、我国环境教育发展中的不足 现在,我国的环境教育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有了不错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相比,我们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而且在30年的实践中,我们的环境教育也有很多自身的问题,实际情况依然很严峻。 1.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比较 美国是最早致力于环境教育研究的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就已发起环境教育运动。从那时起,他们已开始在自然系统、资源系统、人文系统中寻找环境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等全方位的环境教育。 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差,但他们把“环境保护”作为第一国策,通过20多年的环境立法、执法,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将环境教育列为必修课程,已经形成人人都能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好风气。 欧洲一直特别注重环境。德国的环境教育非常发达,其贯彻情感教育,注重教人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的恰当的态度和自己处于自然中的地位。从学校、自然保护区到马路、超市、交通、公共场所,环境教育几乎无处不在。瑞典的绿色学校以实现社会目标为导向,引入国际标准化原则,追求高质量的校园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使环境教育和健康教育相统一,获得很大成效。 通过了解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我们发现他们往往是政府、各种传媒、NGO、市民团体等共同采取行动,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有专门的基金支持,而且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措施比较完备,有专门的教师、儿童学生用辅助教材,还有及时的环境教育教师研修和培训。而这些,我国都做的很不够。 2.我国环境教育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教育中也面临着一些我国特有的问题,比如升学制度的压力给环境教育带来的制度和心理障碍,又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等严峻的问题。 一封广西乡村教师曾经给国家环保总局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我工作的这个村庄是有名的‘寡妇村’,因为旁边的造纸厂大量排出的恶浊废液污染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很多男子活到中年就病死了……作为一个乡村的小学教师,我感到自己身上肩负重担。其实,在我国,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是农村,环境意识最差的也是在农村。在我们这些乡村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老师不知道什么是环境教育,不知道环境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不知道环境教育是教师的义务,他们环境知识贫乏,环境教育的意识薄弱,也缺乏进行环境教育的书刊、材料……” 发人深省的一封信,警示着中国的环境教育仍有很多不足。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