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情境而精彩——《池塘里的小蝌蚪》教学案例 余姚市城北小学 闻人河枫 【案例背景】 在前不久举行的余姚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本人执教第一册第五课《池塘里的小蝌蚪》第一课时。起先我采用的课堂模式为: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实践操作——评价延伸。由于任务之间相对独立,但是几次试教下来,发觉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能有效发挥出来。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满怀激情地去完成知识能力的建构?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结合三年级小朋友的心智发展水平及情感需求,我着力于学习情境的创设,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以任务为核心,以情境为线索,力求打造任务与情境的完美融合。 【案例描述】 上课伊始,我以一段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短片作为切入点,意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课题。然后马上抛出两个问题:你喜欢蝌蚪吗?你为什么喜欢?学生间展开简短的讨论,随之渗透本课的情感思想,为本课的探究打好情感基础。 在新授部分,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第一课时两大主题任务细化成四个具体任务。任务一:画一片荷叶。任务二:复制出第二片荷叶。任务三:复制出多片荷叶并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构成美丽的池塘。任务四:画上蝌蚪,完成作品。根据这四个任务,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编排了一段“为小蝌蚪营造一个舒适的家”再到“小蝌蚪开心地回家”的童话般的故事情境:蝌蚪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一起在电脑里用画图软件来为蝌蚪描绘一个漂亮舒适的家。然后把蝌蚪拟人化,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蝌蚪的话:我希望我的家里最好有一片荷叶,这样当我们玩累的时候就可以在荷叶下面休息了(任务一)。当学生画完一片荷叶,第二次播放小蝌蚪的话:附近的小伙伴见了我们的荷叶可喜欢了,都纷纷过来休息,现在一片荷叶不够了,要是有两片就好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务二(“复制”)。在学生复制出新的荷叶后,老师顺势复制出多片荷叶,并第三次播放小蝌蚪的话:要是能把荷叶移动到池塘四周就好了,这样就有足够的空间尽情的玩耍了。引导学生探究任务三(“移动”)。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情节的串联,学生在任务驱动中完成了池塘的描绘。接着再次播放蝌蚪的话:这么漂亮的家,我们好想回家。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画蝌蚪复制蝌蚪的环节,本课也随之进入了练习环节。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轻松地操作着,完成作品,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在本课结束之时,我又创设了一个小蝌蚪要去找妈妈了的故事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小蝌蚪总结课堂的话,并在最后一句强调:我们要去找妈妈了。一来照应了课的开始,二来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蝌蚪们都是往同一个方向寻找的,能快速的找到自己的妈妈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小蝌蚪快速地找到妈妈呢?只有朝着四面八方寻找(翻转/旋转小蝌蚪),在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到如何让小蝌蚪朝着不同的方向寻找妈妈。 【案例反思】 通过创设情境后再上这节课,效果跟前几次试教有明显的不同,学生真正“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起来了。在故事情境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一、情境引发情感,情感激起兴趣。 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目标因素,体现了新形势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针对三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短片把学生带入童话般的意境,并组织学生间展开简短的讨论,很自然地把焦点引向了本课应该渗透的情感思想即蝌蚪和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它保卫着我们的庄稼,保护着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保护蝌蚪,保护青蛙,保护环境。学生有了情感基础之后,此时再推出探究课题,自然是水到渠成。课内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探究,思维活跃,兴趣十足。在课的最后通过播放蝌蚪总结课堂的话中再次强调很感谢小朋友并表示要消灭更多害虫来保护自然环境,首尾呼应,学生的情感得以更高层次的升华。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毕业论文范文查看 情感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推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努力创设情知互促的教学格局。学生有了情感才会有自主探究的兴趣,而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 课后感觉要想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保护蝌蚪,保护环境”这一课堂情感地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情境中引发情感,在情感中激起兴趣,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而且对学生的情感品质产生深刻影响和优化提高,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得到和谐统一地发展。 二、情境整合任务,任务融于情境。 “情境教学与任务驱动”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应把情境创设看做“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情境中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明了学习的意义,激发起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成高效的意义建构。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巧妙地将本课的两大主题任务(“复制”、“移动”和“综合运用”)寓于两大故事情节——“为蝌蚪营造一个漂亮舒适的家”,“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回家”中,环环紧扣,步步为营,通过情境引出任务,激发探究内驱力,实现了情境与任务的整合,符合了“以情境为中心”的学习主题构建的思想。情境整合任务并贯穿全课程,学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且喜欢完成这些任务,学生有了学习意识,有了积极性,也就有了“需要”,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既实现了教师主导,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同时,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表面的处理,暗中却经历了亲历生活感受、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及建构知识的过程,并完成了本节课“保护小蝌蚪,保护自然环境”情感思想的升华,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也真正成为具有生成、发展意义的过程。 通过 “情境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的结合所产生的教学模式在本课教学中的应用,课后证明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技能。 三、创设情境,延伸拓展,余韵犹存。 结尾,是整堂课的压轴戏,一个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强烈愿望。在本课结束之时,我又创设了一个小蝌蚪要去找妈妈了的故事情境,通过设置如何让蝌蚪朝着四面八方寻找妈妈的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激趣”,同样须考虑“维趣”,使“激趣”和“维趣”达到完美的统一。在本课中我不但在课内不时地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并且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通过故事情境有效地延续到下节课,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无情境不教学,情境无处不在”正是本着这个理念,我仔细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全面地剖析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兴奋与体验的过程。从而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本次优质课评选中本课赢得了评委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