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综合评价——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形成性评价的探索 【摘要】在新课程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建立一种以生为本、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评价体系,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十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逐步建立了“以生为本 综合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模式,全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关键词】 以生文本 信息技术 形成性评价 【正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可见,形成性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十几年来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逐步建立了“以生为本 综合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模式,全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过程记录、测验、咨询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的持续评价。它是伴随学习过程(while-learning)持续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向师生提供学习状态和进程的反馈信息,从而调节教与学的活动一种评价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形成性评价有发展性、人文性、过程性、开放性、多元促发展等原则。它关注学习过程,试图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它除了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以外,更适于评价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结果多以等级加评语的形式来表达。 一、常规评价 培养习惯 某天,上课铃声响了,我带着教案急匆匆来到机房门口,只听见课代表在大 声嚷嚷:“安静点,排好队。”但同学们好象没听见似地,打闹的,叫喊的,奔跑的,走廊上乱成一团。当时我很生气,也拉大了嗓门:“安静!还想不想上课了”…… 可见,在信息技术课中,规范常规很重要。对于课本身,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如果课堂常规搞不好,任其这样发展,那教学局面将会是很难掌控的。因此,我尝试了建立课堂常规奖惩制度,规范常规评价,培养良好习惯。 在借鉴了一些学校的经验并结合本校特点,我制定了信息技术课堂奖惩制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基本要求、惩罚、奖励。基本要求中涵盖了上下课排队要求,学习习惯、信息道德等全方面的内容。如: 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实施,效果非常明显。学生逐步树立了规范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操作评价 锻炼技能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评价是综合评价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评价既要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又要保证少错误、高效率。因此,我尝试了过程评价,综合反映学生操作水平。如三年级下半学期打字技能的评价我采用了分阶段多组评价的方法,从开始学习打字就进行测试,让每位学生知道自己的初始情况,以后每周评价一次,记录打字速度。最终的评价结果不是以某次成绩为准,而是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综合考虑训练期间速度的提高率,最终确定打字能力的成绩。为激发学生积极性,我把评价体系分为“优上、优、良上、良、合格、不合格”六个等级。由于打字练习非常乏味,因此我在练习中配合一些打字游戏和组内、班内的小竞赛,使打字练习富有趣味。 打 字 能力 评 价 标 准 等 级 速 度(个) 正确率 坐 姿 指 法 备 注 优上 40以上 100% 标准 正确 1、正确率差2%则扣去速度2个; 2、凡在测试中只要有一项是不合格的,则视为不合格。 优 32—39 良上 23—31 良 14—22 合格 8—13 95%以上 基本标准 基本正确 不合格 8以下 95%以下 不标准 不正确 三、创作评价 鼓励创新 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培养目标。如今,很多应用软件已趋向智能化、一体化,应用软件创作作品,成为培养信息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而形成性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的平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评价中,应将创作能力的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 对创作能力的评价我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主动完成教学目标、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如在学习了word软件后,我让学生上机制作一份电子小报,要求内容健康,设计有特色,文字优美,排版合理。很多学生一看到要求都感觉无从下手,他们只想到输入文字,却没想到网上有丰富多彩的资料。当看到身边的个别同学通过网络下载文字和图片进行设计时,才豁然开朗。最终呈现的作品有的采用图文环绕的方式,有的采用文字分栏的编辑方式,还有的利用表格来规划排版,真是丰富多彩,各有千秋。 又如在学习PPT软件后,我引导学生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如汶川地震、环境保护、爱心义卖、等)设计一个演示文稿。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健康,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创意、个性创新,突出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让学生明白作品的创作不是光凭操作技能就可以的,还需要美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时,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体现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和作用。评价的核心主要放在操作态度、运用知识以及创作的全过程。 再如,学习WORD中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自选图形画教室平面图、卧室平面图、校园平面图等,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数学知识测量相应数据,然后在WORD中制作。完成任务后,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创作的每一环节进行评价。 实践证明,形成性评价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提供了平台,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所掌握的能力将使之终身受益。 附镇安小学电脑作品评价指标: (1)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28分) 内 容 分值 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能科学、完整地表达主题思想 10 内容切合作者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8 文字内容通顺,无错别字、繁体字;作品的语音媒体应采用普通话,除特殊需要不得采用方言 5 所有非原创素材及内容应注明来源和出处 5 (2)创造性(27分) 内 容 分值 主题表达形式新颖 6 内容创作注重原创性 10 构思巧妙、创意独特 6 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5 …… 四、综合评价 升华应用 综合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升华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并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提升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如我在教学《我的游记》教学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宁波旅游的宣传资料,评价时要求学生讲自制的演示文稿通过导游的角色向全体同学介绍宁波的景点,所有学生及教师按评价标准对其整个过程做出评价,最终成绩由全班学生打出的平均分和教师所打成绩相结合。这样,学生既是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如此的形成性评价不光起到激励导向任用,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毕业论文范文查看 此外,我还尝试使用了“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学习档案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一方面能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社会、学校、家庭展示多元的评价素材,帮助老师与家长全面动态地考查每一位学生。我将档案袋分为两类:学习过程和作品档案。通常收入档案袋里的资料有以下几种: (1)开学初,反映学生基础的测试或学习纪录; (2)学生课堂常规纪录,如排队集合、课堂表现、协作成果、独立作品等; (3)同学之间的评价以及老师、家长的评价; (4)学生对自己学习档案的自评和反思; (5)某一个学习内容的过程纪录,如一学期中某一作品的创作、修改、完成的全过程。 实践证明,档案袋记录的方法对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明显的作用。在建立档案袋和收集内容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构建知识的主体,能全面地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附:小学信息技术课形成性评价表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过程 评价方式 1 行为习惯 态度、习惯、情感、参与合作、课内外表现 课代表和老师记录、在线调查、学习讨论 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2 基本技能 姿势、操作规范、知识的掌握程度 随堂记录 教师评价 3 创作能力 自主、协作、搜集信息、创造力 个人、小组 小组/全体交流,互评、教师评价 4 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想象力 任务驱动 协作学习 成果交流 每学期1—2项 小组/全体交流,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学校 班 学年第 学期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期末评价单 姓 名 班 级 行为习惯 基 本 技 能 作品名称 创 作 能 力 作品名称 综 合 应 用 作品名称 教师寄语 十多年来,经历了雪雨风霜,体验了酸甜苦辣,我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理性。我坚信,“以生为本,综合评价”是一种更为全面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必将伴随着我和学生更加喜爱这门学科,更加自信地面对美好的未来。 (感谢浙江省特级教师许憬老师对本文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0年10月 [2]马永霞.《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国外形成性评价相关研究》,〈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11期 [4]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2004,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 [5]陈柳燕,《小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初探》,2009,龙源期刊网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