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 提高课堂有效性
情境创设,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友好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学习者的情感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而且要帮助学生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策略,还应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是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学习情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所谓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池塘边的叫声》教学片断: 师:(播放课件:蛙鸣)听到什么了? 生:(天真地侧头倾听,片刻后争先恐后)小青蛙的声音! 师:(高兴地点点头)那你们见过小青蛙吗?说说小青蛙的事吧! (学生纷纷举手) 生1:小青蛙喜欢在水里生活,也喜欢在岸上生活。 生2:小青蛙的背是绿的,肚子是白白的。 生3:小青蛙是益虫,吃害虫,保庄稼。 生4:小青蛙叫的时候,最两边鼓起来。 师:看来,你好对青蛙的了解还真不少呢!今天,我们来读一个和青蛙有关的故事,好吗?(板书课题,点读课题)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运用谈话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如 “笔”字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一支毛笔)小朋友们看一看,这支笔的笔杆是什么做的? 生:是竹子。 师:那么,它的下面是什么做的? 生:是用毛做的。 师:是呀,因此“笔”的下面是个“毛”字,“竹字头”和“毛”合起来就是“笔”,很久以前人们都是用这样的笔来写字的。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用实物“毛笔”,让学生通过观察,形象而又生动地记住了“笔”的字形。 3、借助图画、图像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如“亭、停”两个字的教学片断: 师:“人来小亭边”这个“亭”字怎么记?出示“亭子”图跟“亭”字比较。 生:有点像亭子的顶,横像上面的屋檐,口像上边的柱子,秃宝盖像下面的屋檐,丁像下面的柱子。 (生说,师跟着演示) 师:请小朋友看屏幕。(多媒体演示亭边走来一人,然后停下来靠在亭子边,最后出现“停”字)这个字也要读“ting”读音跟上面的字一模一样,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生:前面的“亭”样子很像凉亭,是凉亭的意思。后面的“停”多了一个单立人,人停在亭子边,是停下来的意思。 说得真好,那么能不能给它们分别组词呢? …… 这个片断,教师出示凉亭图,用凉亭图跟“亭”字作比较认识“亭”,随后又演示走来一个人,停在亭子边,教学“停”,不但让学生形象地记住了这两个词,还分清了它们的意思。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多彩的春天》导课片断: 师:小朋友,当冬爷爷象我们挥手告别后,美丽的春姑娘正向我们轻轻地走来。春天在哪里呢?听歌曲、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节选。 (歌中唱到春天在哪里?交流,然后出示春天图) 师:春天多美啊!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去感受她的美丽吧!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增加学生对课文角色的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三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按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课文的性格特征或思想意义。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当情境再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使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 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课文时,就综合运用了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在教室里创造了这样一种氛围: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这一切把大家对周总理的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其感情不知不觉间得到了调节与升华。 7、设置问题,拓展情境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有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动。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教师应尽可能将看上去似乎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学生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未曾接触过的领域联系起来,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所具有的深层内涵。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 “水流湍急”这个词,我先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中具体描写“水流湍急”的一段话:“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然后引导学生凭借这一情境描绘的表现展开想象,从河水的色、形、声、状等具体形象中受到感染,让学生眼前出现一幅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图画,最后再让学生思考“水流湍急”的含义,这就使学生更完善、更深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义。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