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教学的补白艺术就是对文本的艺术空白进行合理的弥补,丰实,以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将已知与新知同化,将生活体验与文本体验有机融合,使文本阅读理解纵横深化,达到思维训练和语感培养的目的。以“补白”锻炼语文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关键词】 补白 思维 “文有以不言者”,许多文章在文字之外,多有“不言”之笔,言外之意,这种精致的“空白”在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能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语文教学中,能把这诸多“空白”领会得好,补充得足,可以吸引学生充分的思考,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是教材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篇章;能使读者完成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再创造,领略出意味无穷的“无言之美”。 很多文学作品的“无字句处的精彩”是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点,用格式塔心理学(注ª)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产生一种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完成这个使不完全、空白趋于完美的过程,就是补白。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定义“补白”,即是通过情境设置,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印证、弥补、丰实、拓展文本的内涵, 完成对文本的深刻体验、内化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补白,能充分理解和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教学中运用“补白艺术”,需教师巧引妙设,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参与,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文本阅读的补白艺术,可以简单地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体会。 1、描写补白。 一些课文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在无字句的空白之下,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补白的意愿。 【例】小说《故乡》对闰土的描写补白。 《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写少年闰土用了四处省略号,写中年闰土用了十处省略号,这里如果能引导学生,练习用细致的描写补白来丰满人物,能使学生更真切地理解闰土的凄苦,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需补的充足丰富,补的合乎原旨,得以深刻地领会出,鲁迅于“无字处的精彩”所在。 其他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对话中的省略号、《背影》中父子间看似简洁的对话,《孔乙己》中的省略的大量语言描写和外貌的简略白描等等,很多文章的描写都有这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点,能做好这些描写补白,对理解文本是非常有利的。 2、情感补白。 一些作品在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候,常常借助于某些形象或者一些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读者需要运用合理的补白,来理解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日》《月》、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浪之歌》《雨之歌》是运用象征手法“托义于物”,寄寓深刻哲理的散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去感受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从而理解文句的深刻蕴涵。 【例】小说《老王》情感补白。 问题:“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不幸者的对幸运的人做了什么? 幸运的人的对不幸者又做了什么?” 学生理解后交流: 生1:“我”没意识到老王送我鸡蛋的真正用意,老王是把我当成他的朋友,而我却还拿钱给他,没有把他当朋友,所以感到愧疚。 生2:“我”是平白地占有了老王的友谊,我没有像老王关心我一样关心老王。 生3:相对于老王而言,“我”是幸运的,但是“我”对他做的还远远不够,他已经竭尽所有,为“我”做了一切能做的。所以“我”愧疚。 生4:“我”觉得自己对老王做的实在太少太少了,而“我”本可以做的更多。所以我愧疚。 不难看出,通过情感补白,能对文本的领会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到位,也许有些理解与作者本意有些距离,但是学生能够调动生活的感受,融入对作品的感知中,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一种主动探询的方式。 3、情节补白。 有些作品出于谋篇布局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理解和填补这些空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补白要考虑作品中已经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 【例】小说《孔乙己》情节补白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将这个情节的延续补充下去,要让学生联系文本中孔乙己的独特地位、中毒甚深的思想、不堪的性格品行:或说其冻馁而亡故,或说其腾达飞黄如“范进”……尽量合乎文章原初之情、合乎人物发展之理地叙写结局,对学生理解文本是大有裨益的。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在游行完毕回宫后会如何处理骗子呢?《故乡》中水生和宏儿的未来会如何呢?等等。情节补白可以为作品进行再创造,添加余味,对深入领会文本、锻炼思维,都大有裨益。 4、意境补白。 有些诗歌散文创作中,作者在虚处着笔,字句之外饱含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以收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例】诗歌意境补白片段 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用白描手法,寓情于景,构造出一幅萧瑟凄凉悲怆的图画,要去体会这样的情境,就需要展开联想,补白出一个羁旅天涯的游子所饱含的愁绪。 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在教《山居秋暝》时,用自己的补白,将诗歌的意境已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天清气爽的秋晚,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里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游子在漫天悄寂秋色中,留连徜徉不已。” 诸多诗歌散文的意境,都是需要这样有意识地去补充,使之不尽的韵味丰盈充实,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出诗歌十足的况味。 其实,有很多文章诗歌,不仅仅需要在某一方面补白来充实他的内涵,而是在很多方面都需要用补白的方式来处理,需要在描写、情感、情节、意境上对隐含文中的空白内容加一合理的补充,才能更实在地领略出文章所包含的真实情感和深刻旨意。从而有效地提高文本阅读的深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这一教学策略时,需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 1、认真“挖掘空白”,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文本。 清人华琳说:“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来,凭空蹴起,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读者在领会这些凭空蹴起的空白时,必要调动思维,积极思考,方能领会出文章更丰富的内蕴。 【例】小说《最后一课》描写、情节、情感补白。 《最后一课》在文章结尾,没有大段的抒情和议论,只有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几句沉重的描写,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引导学生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从他那简单而内涵深邃的书写中,补白出他此刻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对侵略者的愤慨、对祖国的深情、亡国的之痛之无奈……这些是意境的深入领会也是情感的具体补白,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去体会深沉的爱国之情,爱国之痛。 作者在这里所的不尽之意——难言的亡国之痛,无力救国的无奈悲鸣,文本本身追求的就是“无言泪千行”的共鸣效应,我们在解读这样的文章时,就不能不于“无字句处”,挖掘文章的深刻意蕴。 2、合理“填补空白”,才能帮助学生自主探究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人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 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解读文本时,常需要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以发展其想象力、思维力,在“填补空白”中更好体会文章的“妙境”。 【例】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云南的歌会》教学实例: 课堂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了解云南歌会的地点、场景、方式、人物、气氛等内容,进而理解作者从淡雅的文字中透出的喜爱之情,完成初步感知,对文字语句、事件场景、风俗民情等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 第二层次的品味,正是这堂课的精妙所在。 这个层次的解读,把学生的视角和重点,执教者补之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升到对人生命自身的关注,使得文字不只是文字,课堂也不只是课堂。 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体悟从文本中流淌出的内在的哲思。山花烂漫,小鸟啾鸣,马儿欢唱,溪流和应。只有沈从文先生这样的贤哲,才能体味天人合一的境界,并用如此优美的文字展示给人们,把自己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传达给人们。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有真正动听的歌,真正动人的歌会啊!先贤的哲思,如汩汩清泉滋润心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到了人文关怀和自我完善,使得语文课有了生命力,真正达到了“育人”的功能。 最后,执教者以沈从文先生“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之语,引导学生从文中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并从歌会情景中体悟鲜活的生命力,感受生之追求、活之幸福、命之责任。 这篇文章本来是介绍民俗的课文,只是一种民间活动的描写罢了,最后在执教者的补充丰富下,在学生集体的探究中,竟成了一种最纯洁、最质朴、最热烈的生命追求的写照。 这样说来,补白可以为作品进行文化升华的再创造,对深入领会文本、带领学生开阔视野、锻炼学生探究性思维,都大有裨益。 需要注意的是,补白绝不是完完全全的对文本的补充,正如有学者说:成功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应当有充分自由思想的空间,留有适当的“教学空白”, 留有适当的“教学空白”,不再满堂的填鸭,不再牵着鼻子过河,而是教师有意识地于教学中留出“空白”,并于空白之处给学生点拨,引导思索,激活思维,从而更好的体会作品深邃的思想内涵,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学会“享受空白”,方可剔除喧嚣、静思致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读书之理。语文课堂容量大、知识多,很多课堂都在喧闹和匆忙中度过,学生自由领会、自主摄取的时间往往很不足。 在疑难处、在紧要处,留一份空白——时间的、空间的或是语言的、思想的,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去勾联、去对照、去想象,去完成与自己的对话,与生活的接触,与思想的交流,享受到宁静的而悠远的“空白”,更有“无声胜有声”的补白价值。 【例】上海市某知名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歌颂母爱的散文后,精心设计了一次教学空白,来促成学生加深思考、体验。 “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向你祝贺吗?” 学生们纷纷骄傲地举手; “你们中间,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 刹那,整个教室安静了。教师再重复一遍,安静。又一会儿,才有几个同学沉静地举手;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寂然无声。 在安静极了的教室中,我和学生一起沉默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享受沉默,因为我看到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歉疚、自责、不安的神情……” 空白似的沉默,在这里变成了一种最沉静的思索,不仅仅是促使学生情感的升华,更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一种凝思默想的思维的盛筵,学而不思则罔——只有经过心灵的思索,沉静的玩味,耐心的揣摩,才能形成深邃的内蕴。 4、巧妙“制造空白”,以期开而弗达、道而弗牵。 当遇到文本中妙不可言时,课堂上疑难紧要处,铺设空白,引导而不不强迫;启发而不代替,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不再满堂的填鸭,不再牵着鼻子过河,而是教师有意识地于教学中留出“空白”,并于空白之处给学生点拨,引导思索,激活思维,从而更好的体会作品深邃的思想内涵,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例1】《答谢中书书》极写万物勃发之景,叙与自然相融之情。而同课的《记承天寺夜游》亦写自然风物,十八字寥寥,笔意却如有神助,写足了赏月之“闲人”聊以自慰的悲凉状貌。引导学生静读,想象,领会“物意契合,情景相谐”的为文之理,供学生思索、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名家诗句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寓意深远的例子诗歌、散文中随处可见,运用音乐和朗诵的协调,在美的境界中徜徉,凝神想象那一幅幅画面,体会那别样的意境,去补足意外之象,领略象外之意。 【例2】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在执教口头作文,讲课伊始,先要求学生将作文题“先在心里默念一遍”,稍停之后,再小声、大声各念一遍。这空白式的默念,停顿开场看似平常,却自有其导引巧妙,激发思考之功效。(陈钟梁先生评价其用意就在于强化思维,加深理解。) 建构理论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对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状况进行教学。” 教学的补白艺术就是要把握这个基本的原则来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合理的弥补,丰实。使得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将已知与新知同化,将生活体验与文本体验有机融合,以使文本阅读不浮在表面,纵横深化理解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思维训练和语感培养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会讲,更要巧讲,善导,适时适当的停顿牵引,给学生以咀嚼、回味、思考的时间。在关键处,疑难处,巧妙设问,巧补空白,牵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荡他们的独特思维。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说:“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补白的教学策略术,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资料: 1、《享受沉默》 王圣民 《语文学习》,1991、7 2、《绿叶的真情与魅力》 陈钟梁 《上海教学研究》,1995、6 3、《再论教学布白的艺术》 叶长文 《中国教育学刊》2000、5 4、《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胡晓《课程 教材 教法》2006年第2期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6、《给教师的建议》[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