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 润则有声——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拓展”的一点思考 蒋昭剑
【摘要】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成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成为许多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定开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拓展”几乎成为评价一堂课有没有遵循新课改理念的一个标志,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的背景下。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对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的特殊性的理解上的偏差,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往往“流于其表”,是虚假和无效的。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内容的拓展展开反思,对“拓展”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课堂 拓展 策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多年,在这个岗位上呆得越久,对这门学科的感触愈加深刻。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而由于其特殊的诞生和成长背景,信息技术应当也有能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也不能满足于让学生仅仅是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点,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一、“拓展”概述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不是主要的,培养学习能力才是最终目标。而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通过对课堂知识延伸,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扩充,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拓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愈显重要。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中的“拓展练习” 几乎成为了评价一堂课有没有遵循新课改理念,体现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的重要标志,而笔者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和观摩中,听的和评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任务驱动型的课堂拓展,不夸张地说,几乎每节不落、每回不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应用”、“拓展”的旗号有时候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只有行之有效地课堂拓展,方能起到“画龙点睛”、“润物有声”的教学效果,不合理、不适度、无深度的“拓展”无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拓展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春色”。 二、“拓展”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教材知识点之间有一种“交互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 笔者认为,有效地课堂拓展应当在时机把握上适时,在拓展内容上适度,在拓展效果上力求深度。 (一)适时地把握时机 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不少信息技术老师,把课堂的“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堂课的知识点学习之后,或就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再操作再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进行再创作,完成新作品,这样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生硬的。 拓展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类型、教学的需要,要因地制宜,要适时拓展。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信息技术教材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因此,课堂中的“拓展”可以灵活地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 上课前。为了让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采用“课前拓展”方式。学生主要是要做好预览课本,搜集信息、初步感知教学内容的工作。这种类似其他学科的“预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由此走进课堂,教师轻松了,学生也能更容易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真正“学有余力”。 2、教学中。 这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的操作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利用教师的适当引导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更好地完善知识点的落实。比如八年级下册《能工巧匠》一课,教师在讲解“添加文字”知识点中作为拓展内容的“文字效果”教学时,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会在学生初步摸索之后,简单演示一二,继而提出诸如“同学们还可以怎样修改面板,让添加的文字更加漂亮呢?”的问题,这种过渡自然而有效。第二阶段即是在每节课的“拓展练习”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作品成品观摩”、“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进行作品再创作。这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拓展”,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呈现信息的方式,锻炼了学生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课堂后。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拓展意识,特别是在课堂结束之后,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品创作、收获成就感而意犹未尽的时候,或是遇到问题,悬而未决之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课后延伸,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 (二)适度地拓展内容 何时拓展,拓展什么,拓展多少,都需要认真思考,合理把握。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拓展应该是原有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这决定了拓展教学只能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环节”,应该是教学“佐料” 而不应该成为教学的“主食”。 【案例一】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科学之谜》一课: 【片段一】教师通过介绍飞人刘翔授课导入,以“刘翔”作为本课主题,进行“新建幻灯片”、“插入文本”、“插入图片”等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师:大家认识他吗?(展示刘翔图片) 生:认识,刘翔! (教师展示一些有关刘翔的个人资料和图片) 师:大家想再多知道一点有关刘翔的信息吗? 生:想! 师:那么接下来给同学们大概5分钟的时间,到网上搜索一下有关刘翔的更多资料吧?好了以后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心目当中的“飞人”吧?! 【片段二】课堂后段,学生在进行“拓展练习”和完成布置的课堂作业。 师: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已经完成了作业,做好了一张幻灯片了,那么请这部分的同学再做几张,具体的方法操作参考课本,看谁做得更多! 师:哦,有同学问,幻灯片做好了之后怎么像我们平时看到的那样动起来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去课本上找找答案,操作一下!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拓展”的一点思考(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