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教师生攀比行为的最主要动机 从表三中可以看到,小学生攀比行为的最主要的动机是好强心理,替自己争面子的动机在各个年龄都超过50%,替家长争光占29.9%,替老师、同学争光占了6.4%,其它6.2%,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不想落后于他人,而在关联自己的动机随年龄的增大,自我意识的清晰而逐渐增强,为别人的动机则随年龄增大而减弱。应该说,小学生攀比行为背后的动机不会是单一的,而是混合的,本研究只涉及到最主要的动机。 2.小学教师生过度消费攀比行为的主要动机 在小学生攀比行为的最主要动机的基础上,我们着重注意小学生过度消费攀比行为的主要动机,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小学生并不需要使用手机,穿名牌服装,小车接送等过度消费,有些小学生之所以过度消费,其攀比动机主要有:24.5%多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加自信”,有59.1%的同学“想获的同学的认可”,是自己的虚荣心在表现,还有小部分同学(8.3%)认为可“掩盖自己的不足”。据我们事后了解,这部分同学往往在班上书念得并不好,有不遵守纪律等行为,平时同学们“有点瞧不起他们”他们就想从另一方面来弥补自己,还有8.1%的学生是出于其它方面的原因。 3.小学生攀比行为的动机强度 当看到别人拥有某个东西时,自己也想要,产生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的内心需要的强度也存在差异,有37.2%左右的学生很明确表示“别人有,我也一定要有”,有部分学生(9.3%)表示不一定要,还有18.4%左右的学生表示不要,还有34.7%左右的学生表示“我反对要这些东西”。据了解,不愿意去攀比的学生也意识由于条件等限制,自己不可能获得这些东西,所以,心态上就放松一些。 4.小学生攀比行为的迫切程度 当看到别人拥有某个东西时,有40.3 % 的学生也迫切想,年龄越小的学生越迫切的越多,这或许跟他们的思维简单,自控能力差有关,在低年级许多学生看来,想要的东西跟实际上的拥有距离并不大,而高年级学生会更理智些,现实些,知道有些东西想拥有并不是非常容易的,所以,“过一些时间要”“需要时再去买”“没关系,什么时候要都行”的学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5.小学生攀比行为受多因素影响 小学生每天要与教师,同学,家长交往, 要接受教师,家长的教育,还受到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的影响,随年龄增大,家长的影响让位于同学的影响。同学的影响在逐渐增强,这可能与同学交往无拘无束,没有代沟,接触时间长有关,也由于同学之间通常更具有心理相似性。④其次家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有些家长溺爱小孩,不愿孩子受一点委屈,只要孩子开口,他们就会无条件地满足,千方百计地在物质上想比人家好,无形中流露出互相攀比的思想和行为,助长了小学生的攀比行为。国外研究指出,父母对子女行为的监控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⑤此外,教师有时也是个矛盾统一体的榜样,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包括节约在内的教育,另方面,教师本身有时无形中也流露出攀比行为,而这恰恰被敏感的学生感受到了。 (三)小学生攀比行为中的体验 表4. 攀比行动中的体验 题目 选项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平均数(%) 1.当看到同学拥有的东西比你多、比你好时,你通常是 自己想方法解决 29.9 34.1 41.2 34.6 自己先想方法解决,而后找家长解决 21.1 16.2 14,7 17.3 直接找家长想方法解决 42.3 33.8 29.0 35.0 放弃追求 8.1 9.9 15.1 11,1 2.当看到同学比自己学习好时,我通常是 再加把劲 60.9 57.1 57.3 58.4 无所谓 6.0 6.0 7.9 6.6 我在别的方面超越他 20.4 27.0 26.7 24.7 希望对方下次考试考的不好 11.6 9.9 7.9 9.8 3.与同学一起活动时,我 悄悄地进行比较 14.1 18.4 24.0 18.8 时常留意同学的行为 17.1 18.4 23.2 19.6 不关心同学的行为 32.7 29.4 26.4 29.5 根本不去想谁优谁劣的事 35.8 34.8 26.4 32.3 一定能超过别的同学 30.6 28.7 24.7 28.0 很不安,生怕别人比自己好 23.2 24.5 27.6 25.1 无所谓,顺其自然 29.2 28.7 22.2 26.7 我只与他比学习成绩 17.0 18.1 24.5 19.9 很高兴 78.5 67.4 60.9 68.9 虽然很高兴,仍能很平静 6.3 6.7 8.9 7.3 很平静 5.3 7.4 8.2 7.0 很矛盾 9.9 18.5 27.9 18.8 6.当你在活动中,不如同学时,你会 想立即离开 28.2 35.1 37.9 33.7 勉强参加过这个活动 20.7 13.8 13.0 15.8 想揍同学 9.2 25.9 28.6 21.2 下一次我一定会成功 41.9 25.2 20.5 29.2 7.春秋游时,我想到 多带点好东西,分给大家 28.2 31.2 37.6 32.2 多带点东西,分给大家就行了 25.4 27.3 31.5 28.1 够自己吃的,就行了 10.2 10.6 3.2 8.0 带多带少都可以,玩得开心就行 37.2 30.9 28.0 32.0 1.小学生攀比行为中自主性在增强 小学生看到别人拥有东西比他多,比他好时,多数同学( 34.6% )选择自己想方法解决,其次有17.3%的同学选择自己先想方法,而后找家长解决。而直接找家长解决的占35.0%,放弃者占11.0%,这表明由于年龄增大,小孩子独立性自主性在增强,自己想方法解决问题,有时甚至采用一些极端的做法,如有的小学生看到班上很多同学都有昂贵的小汽车玩具,不好意思向家长开口要,在一段时间里不零食,不坐车,攒零钱购买小汽车玩具,当然,有些小学生有时单靠自己无法解决时,就只好求助家长或放弃了。 2.小学生学习攀比中多选用努力 在学习中,当看到别人的学习分数高于自己时,无论在那个年级,多数学生( 58.4 % )都会选择努力学习,这也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结果,也是小学生选择的正确方法。只有少数同学( 6.6 % )平时学习不好、信心不足,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一些同学(24.7% )以“我在别的方面超过你”来转移攀比的内容,还有少数的同学( 9.8 % )则把希望寄托在“对方下一次考得不好”这样一种无效、消极的希望上。 3.小学生开始关注别人的行为 学生在学校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就难免有比较,就有可能出现攀比行为,小学生在学校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竞争,有的学生敏感些,有的学生迟钝些。在本研究中,选择“悄悄地进行比较”( 18.8 %)和“时常留意同学们的行为”( 19.6 %)的同学都含有攀比的意向。随年龄增长,小学生从只关心自己逐渐扩大注意的视野,还开始留意别人的行为。 在活动中,有 28.0%的学生相信自己能超过别人,有25.1%的学生生怕别人比别人比自己好,有 26.7 %的学生则“无所谓,顺其自然”,还有19.9 %的学生则表示“只与他比学习成绩”,各年级关注别人的学生都在增加。 4.攀比中取胜者和失利者情绪各有不同 在攀比活动中取胜的人并非都象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那么开心,小学生在攀比中获得了虚荣心的满足,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但开心的人只占68.9%,有相当多获胜的同学( 18.8%)却产生了矛盾的情感,这是由于即使在攀比中取胜的学生也付出很大的代价,开心不起来,有的学生坦诚在攀比中挨了父母的骂,而有的人把自己的老本却赔上去了,有的学生只靠投机或一些小技巧才勉强取胜的,因此心里并不开心。 而在攀比中失利的学生( 33.7 %)则想立即离开,不参加该活动了。有些小学生( 15.8 %)则是由于班级的纪律,或班主任的原因才勉强参加完这个活动。有些小学生( 21.2 %)则想揍对方,特别是想揍那些采用不正常的手段而取胜的同学。攀比行为有时挫伤了小学生的自尊心。 5.春秋游等活动给攀比行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春秋游集体活动是小学生向往的活动,有些小学生在希望“玩的痛快”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平时教师不允许小学生带太多的食品、饮料、玩具到学校,而春秋游时这些都“合法化”了,有32.3 %的学生希望多带东西,多带好东西去活动,分给大家,有些同学( 28.1%)攀比的欲望少一点,想道,“多带点东西,分给大家就行”,其他的同学则没有太多攀比的欲望。 (四)小学生攀比行为后的感受 表5.攀比行动后的感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梁美凤小学生攀比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的调查研究(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