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553
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研究
[摘 要] 文章简述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分析了民办高校的现有的办学模式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办学模式 发展思路
民办高等学校是指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依照国家和本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举办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或实施高等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①。 一、民办高校产生的历史由来和发展概况 中国的民办(私立)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和令人称道的佳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兴办私塾,招收天下志学者,号称弟子三千,仁者七十二。 南宋时期朱熹作为宋朝私学系统创建了白鹿洞书院,在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成为后来书院效法的楷模。清朝,各种家塾、村塾、族塾、庙塾、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等遍布全国乡镇县市,私学成为国家主要的教育模式。晚清时期,除清政府明令禁止开办的政法类高等教育机构外,私立高等教育已涉及许多学科。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对私立高等教育采取倡导、鼓励政策,制定和完善了管理私立高校的法令法规。到1927年,全国已立案的私立大学就达18所,准予试办的15所。20世纪30年代,私立高等院校占全国高校的比例为45%,学生数占全国高校学生数的49%。此时倡导私学的著名教育家的陶行知大力推行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运动、先后创办私立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抗战爆发后,中国高等教育无法正常发展,私立大学受到明显冲击,到1947年,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占全国高等学校的比例下降至39%②。 虽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政事更迭,民办教育经历了兴衰坎坷,但到解放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仍发展到19所,占全国高等学校的26%,学生占总人数的1/3③。现在我国的一批著名大学如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辅仁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的前身都是私立大学。解放后,随着私有制的解体,国家对私立学校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有私立院校先后国有化,国家实施政府包办教育的政策,民办大学随之消失,私立教育在我国开始了长达30年的中断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办大学开始恢复。1984年民办高等学校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1992年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此期间批准成立的民办高校占了总数的71%,大部分民办高校就是在这两个时期建立起来的。此时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非学历民办教育的萌发阶段——民办高校的胚胎期(1978年——1987年)。 2、民办自学助考及学历文凭考试阶段——民办高校的萌芽期(1987年——1997年)。 3、民办高校大规模兴起阶段——民办高校的成长期(1997年——2002年)。 4、对民办高校的规范、促进与调整阶段——民办高校的成熟期(2002年——至今)。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