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410
新课程环境下对学生评价工作的探究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学生评价基本理念里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多年来现行的学生评价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差异等种种方面。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除了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评价方法要科学实效外,还要倡导“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的评语式评价。 【关键词】新课程 多元化 以人为本 主体 评语 学生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学生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出来。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学生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一、传统学生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唯分是论,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教育水平的高低占据了主要地位,传统教育意识造成了对学生评价工作的主观性、片面性、不合理性,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内容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这样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生都感觉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在本应全方面发展兴趣爱好的年龄阶段里,“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不但抑制了孩子的天性,也不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目的。“高分低能儿”就是对这一现象的形象说明。 (二)、评价标准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性,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一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