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2725
关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学校都过分重视升学率,唯成绩是瞻,成绩就是法宝,教师的业绩、教学的评估都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在如此重视成绩的情况下,教师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了书本、成绩,厚此薄彼,抓群体而忽视个体,犹如一辆割草机,齐刷刷的过去,枝条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只有方方正正、千篇一律的规格。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已形成矛盾。作为一名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绝不能人云亦云、明哲保身,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合理建议。 古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难道现在的社会就没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些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在其他方面出类拔萃,例如绘画、跳舞、体育、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等,但因为缺少真正的伯乐来发现、鼓励、培养,在成绩大于“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思想支配下,特长爱好得不到发挥、得不到锻炼,逐渐沦落为班上的差等生。 而身为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也要进行家访,开展一些社会调查,逐渐的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和培养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 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育,然后,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不应该忽视,为了激发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来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使用方法,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来引导。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要坚持正面的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学生真正的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 而身为教师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教学反复证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极大的教育力量,它有唤醒学生的信心和对美好前程的追求,促进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所以作为老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少批评,乐意把爱献给学生,这是一个优秀人民教师必备的素质。培养一个孩子,需要很多人多年的努力。有的时候,老师的一举一动、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会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一切,会幸福无数个家庭。而有的时候,老师不经意的伤害学生话语,则会对学生心理造成阴影,对学生的一生造成伤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真心去关爱每位学生。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无处不在,这对于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加强意志锻炼,克服脆弱和胆怯心理 要排除学生的脆弱心理,首先要注意他们意志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严格的、恰如其分的要求,让学生的意志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磨练。同时,应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正确引导,适当的表扬,是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最好手段,它可以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每次的成功是靠学生自己努力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意志自然得到了锻炼。 胆怯心理往往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多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他们感到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因此总表现出不愿意与同学交往,郁郁寡欢,上课时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更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自己观点正确也不敢与人争辩。 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教师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关心、多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寻找成绩差的原因。同时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地引导,积极地鼓励,亲切地关怀,可以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脆弱和胆怯心理。 二、加强协作,克服好胜和嫉妒心理 好胜心可以使人去努力,去拼博向上,但是当努力失败后,好胜心就会演变成为嫉妒心。嫉妒心会使人经常抱怨别人,有时甚至会千方百计地攻击对方。 嫉妒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强烈的虚荣心,自私和占有欲。要克服这种心理,首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誉观。要求学生要有荣誉感,同时让他们意识到荣誉是次要的,它仅仅只是对取得的成绩或某方面特长的一种暂时肯定,并不代表着永久。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是排除学生嫉妒心理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学内容,提供学生协作的机会。如:分组比赛、分角色朗读,体育活动中的分组游戏等等。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好胜心和嫉妒心的危害,从而自觉地克服嫉妒心理。 三、加强理想教育,克服高傲和自满心理 因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生自身感到满足而产生的高傲心理,通常会使人容不了异己,看不起别人,表现出唯我独尊,我行我素。这种心理对学生的成长将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要克服这种心理,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感觉。 学生达到一个目标后,教师再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这样就会使学生体会到“学海无涯”,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努力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高傲和自满心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就可以得到有效抑制。 良好的班风,对学生高傲自满心理的产生有着预防作用。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学生能经常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