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幻灯片链接》 海门市实验小学 陈健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性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然后,放权给学生后我们该如何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该怎样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该注意哪些呢?通过下面一个案例我们来细细点读。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预先“吃透”教材、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和教材实际情况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开展起来教师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做到胸有成竹,融会贯通,让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对教材有多少认识,他们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什么地方需要重点评讲、仔细分析。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毕业论文范文查看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创设生动、情趣的主题情境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学科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强烈的吸引着学生,但在学习的的过程中,知识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乐之者”,还需要我们的努力。在教学中创设适当有趣的情境,非常有助于形成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大胆尝试,质疑探究,有效学习,从而迅速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我们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的目标。 本堂课我围绕“喜洋洋与灰太狼”这一学生人人皆知的动画片素材为主题,贯穿整堂课,创设了“猜猜我是谁”、“排排坐”、“讲故事”等一系列专题情境,让学生想学、乐学、置身于情境中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带来课堂的高效率。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很有哲理,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感悟,尝试,探索。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自学、尝试、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发现,去探索、去再创造。信息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本堂课上,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探究,寻找达到目的的方法——设置超链接,学生在尝试摸索的过程中学会了操作,学到了新知,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这种认知已经跟原来的经验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很难被遗忘,高效何愁不到? 四、因人而宜,设计有梯度的练习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障 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都会设置一些练习。科学、合理、适量、有层次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剂。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本堂课,在学完每个环节后,我都设置了相对应的练习巩固了学生的新知,又设置了综合练习“讲故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还设置了拓展练习,链接到网站和单个文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想探究的“愤悱”的境地中,有了这层欲望,有效的课堂自然会象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五、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及时、合理的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需要适时、积极的评价。通过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在当前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1)知识技能的评价。看学生在当前任务或作品中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2)创新能力的评价。看学生的作品是否主题鲜明、构思独特、创意新颖、界面美观。(3)协作能力的评价。看一个组内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彼此的相互协作是否促进组内成员的共同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敏,姚本先.《论师生心理关系的理想建构》.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9期 [2]李锋,王荣良.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能力发展的方法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 [3]朱彩兰,李文光.新课程事业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信息技术教育,2007,《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 [5]浅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泉州信息技术网 [6]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金华市婺城区教研室 钱柳松
案例描述: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