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萧山区教学研究室 何树德 一、现状调查的背景 2001年我国小学新课程改革首批试教区开始使用《科学》教材,而我区2004年才正式试用新教材,步伐明显滞后。国家新课程改革展开后,我区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教研措施,力求缩小与试教区的差距。在近四年的新课程运行中,我区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现状如何?在后续的新课程改革中本学科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正是实施这次调查的目的所在。 二、调查内容和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制的“小学科学学科现状调查问卷”(样卷略),内容涉及“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与参加教研的情况”、“科学的设施、设备及运用情况”、“影响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因素”等四大方面。 调查卷通过“萧山小学科学网”发布,由教师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回传。全区所有中心小学都完成了本次调查,20%的完小也参加了本次调查。 首次采用无纸化调查,从发出调查问卷到统计汇总历时一个月,初次感受了网络快捷、高效的优越性,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和邮资。 三、数据汇总与分析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毕业论文范文查看 我区共有78所中心小学、57所分校,共收到有效调查卷150份,100%的中心小学、20%的完小完成了调查。(汇总表中,每个选项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为汇总数据。)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的汇总
分析:从调查数据来看,在我区科学教师队伍中,目前89%的教师已经具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而且男教师的比例占83%;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77%;98%属于正式在编教师。67%的教师具有任教《常识》、《科学》5年以上的教龄,24%的教师任教本学科已达11年以上。教师队伍基本稳定,结构合理。 目前,本学科已有省级教坛新秀2名、市级22名、区级60名;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12名。这样的师资状况,使我区实施新课程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与参加教研的情况”的汇总
分析:我区从2004年下半年正式开始进入新课程,目前已经实施到六年级,即将完成第一轮的教材试教,全区小学科学课程开设步调一致。被调查的教师中,专职教师有92人,占61%。全区以大班教学为主,班级学生数以40~50人为主。教师兼任工作中,兼学校管理的占24%,兼任科技辅导员的占19%。科学教师在备课、课前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课后整理上都能投入大量的时间。 根据新课程“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教师的培训活动正常开展,但也有少数完小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占被调查人数的3%。学科教研活动正常开展,其中骨干教师参加活动和登台亮相的机会比较多;调查题第19题中,“每月不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的人数10人,以完小教师为主,占总调查人数6.6%,完小教师的上岗培训相对薄弱。 我区是杭州地区最后一批进入新课程试教的县市区,因此,参加国家和省级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的机会相对比较少,但是也有占被调查人数的22.6%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这与市教研室给的机会和学校对本学科教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我区虽然没有进入课改试教区,但是,教研室在小学科学学科中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 1.提前组织教师学习课改理念,学习课程标准。 2.组织少量骨干教师提前接触新教材,在区级教研活动中,提前上新课程研究课。积极参加全国、省市级新课程的教学评比活动,力求同步跟进课改步伐。 3.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科教研共同体,广泛开展新课程教学研究活动。 4.区级教研活动实行学校、教研共同体申报制,为广大教师搭建开放的展示平台。 5.实行骨干教师自主设计、独立主持区级教研活动的制度,为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舞台。 6.2004年3月,建立了“萧山小学科学网”,为教师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开放的教研平台。 据统计,自我区承办全国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时,开设第一节科学课开始至今,我区骨干教师先后29次在全国、省市小学科学研讨活动中开设研究课41节,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2节;获市“教改之星”金奖2人;在省第四届“百课万人”创新观摩活动、省市组织的支教活动、长三角浙派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活动、长三角第二届中小学小班化教学研讨会上分别承担了研究课。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区骨干教师先后有17人次在市级备课活动上做了新教材分析讲座、上了研究课,可喜的是这些教材分析讲座和研究课都是我区还没有试教的(我区是最后一批进入新课程的),对这些骨干教师的锻炼效果是极佳的。 在全国第六届(海尔杯)优秀自制教具评比中,我区有3件教具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全省仅20件教具获得参评资格);在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科学教师论文评比中,我区教师获得了一等奖12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6篇的好成绩(全国共设一、二、三等奖数分别为190、361、405篇);在全国第一届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学软件评比中,我区教师获得了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的优秀成绩(全国共设一等奖10个,二等奖36个)。 目前,“萧山小学科学网”,访问量超过60万次,日点击量已经超过1000次。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三)“科学的设施、设备及运用情况”的汇总
分析:我区84%的学校已有科学专用教室,12所中心小学、4所完小没有专用教室,其中城区小学占4所。城区小学由于校舍紧张,一时还难以改变这一局面。 教学实验仪器齐全的学校占36%;在教学中,72%的教师能到专用教室上课,57%的教师能经常利用实验器材;88%的教师注重自己动手搜集、准备教学材料。31%的学校具有种植植物的条件,但是65%的学校没有饲养小动物的条件;教师具有组织学生开展种植、饲养活动的积极性。 目前88.6%的学校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齐全;100%的学校具有上网设备。59%的教师在教学中能经常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60%的教师自制教学课件的积极性比较高。备课时喜欢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的教师已占74%,学校能为教师购买相关的图书、订阅学科的专业杂志和音像资料。20%的教师平时也经常自己购买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资料。 (四) “影响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因素”的汇总
分析:从汇总数据来看,在掌握新课程理念,理解教材方面,16%左右的教师还需要得到帮助;28%的教师希望进一步增加各种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19%的教师对所教的知识存在着困难;24%的教师认为教学求助上存在困难。主要体现在完小和地处边缘山区、围垦的学校。 教师中认为教学参考资料匮乏的占24.6%;认为观察实验仪器匮乏的62.6%。在这方面教育装备部门和学校领导需要加以重视,尽快完善教学的基本条件。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萧山区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