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引领学生有效地建构科学概念 [内容摘要] 在现行的科学课教学中,提倡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及思维方法的训练,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概念建构。但在很多科学探究活动中因过于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训练,缺少一个可以引领探究活动的核心的科学概念,从而导致探究教学走向形式主义,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地建构科学概念谈起,通过 “尊重学生基础、提供有效材料、引领学生取证、构建知识网络”等方法引领学生有效地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 探究 建构 科学概念 科学教改初期,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动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我们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尽兴地活动,而活动之余学生的头脑依然一片空白,对相关科学概念的认识仍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教师对此也深感头痛。而自从教材实行了修订改版之后,现行的科学课不仅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更注重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能帮助他们梳理科学知识,构建他们所能理解的科学概念,让他们的科学认知水平有进一步提升。 那么如何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行之有效地建构概念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经验,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尊重学生基础——有效建构概念的基石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毕业论文范文查看 小学科学教学倡导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而学生的前概念就是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即学生日常生活中粗浅的认识或一知半解,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观点,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建构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认识到,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是知识建构的基础。在课堂内要给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理解提供诠释的时空,教师倾听后聚焦一定的方向而展开师生对话,同时借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进行实验,激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认知调整,消除错误的前概念,建构起更为科学的新概念。 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这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建立起“振动”的概念,在学习本课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学生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大多数同学认为是通过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振动”这个概念很少学生知晓。为了让学生们能有效建构这个概念,课的开始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观察,学生的脑海中就形成这样的概念:声音是由要物体受到力而产生的或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当然,这样的研究并未探究声音产生的本质。这时,我通过实验的演示,比如:用力拉皮筋,用力弯尺子等,学生们吃惊地发现生活中却还存在着用力却不发声的事实,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更激发了学生探究发声的特点的深厚兴趣。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紧接提出“发声时与不发声到底有什么区别?发生物体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于是,教师通过演示“击打过的音叉在水中的现象”,让学生讨论变化产生的原因;通过“皮筋对比实验”比较异同,描述出振动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并板画这一运动过程。在直观实验的演示中主动构建起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这一概念,这是学生自己能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而这些知识在孩子心中才能获得更“深层理解。 经课前调查,我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声音是靠拍、打、敲产生的。为了纠正这个错误的观点,于是我尊重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从学生熟悉的拍、打、敲让物体发声的方式为探究点,具体采取以下教学步骤:(1)利用已有经验,暴露错误观点。(2)制造矛盾事件,引发认知冲突(3)捕捉矛盾细节,形成科学概念。上述案例表明:我们在科学探究中: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认知基础为基石,通过具体的科学实验消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从而建构更为科学的概念;二、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如:把握教材的内涵,研读教材。加强对教学的预设,应对教学中随时生成的因素。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又使科学概念的建构真正落到实处。 二、提供有效材料——有效建构概念的出口 兰本达教授认为:“材料就意味着科学概念,因为课堂上的材料可以演示出科学现象。”由此可见,良好的、有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产生探究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在科学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显得尤为重要。而材料的供给必须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能使学生通过努力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形成一种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从而揭示科学概念的结构和本质。 如:在研究“风向”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很困难的事。因为他们不清楚该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点,我利图在室内通过板画描述。课的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画出八个方位,并分别命名为东、南、西、北、西北、东北、东南和西南,接着用箭头方式告诉学生西风就是由西向东吹,东北风是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吹等。最后让学生分别描述各处的风向,学生已基本能描述。我为此而沾沾自喜,自觉得“纸上谈兵”也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可当我问及“你们看看今天的风向是怎样的?”学生们却显得一脸茫然,开始胡乱猜测。我这才发现“纸上谈兵”只能解决作业本上的作业,而在生活实际中却一无用处,并未解决实质性的问题,这样的概念建立是无效的。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决定改变自己原有的策略。于是我带领学生到空旷的视野,重新开始实施我的教学步骤:(1)“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现在所处的位置”以此为导,引出用指南针确定所处位置的南北方向,并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大的方位图。(2)观察周边自然景物在风的吹动下是怎样运动的,并判断从那边吹过来的风,大致确定方向。(3)组装风向标,利用风向标来准确判断风向,并快速地说出风向。 以上可以发现:当我们的教学中概念建立处于混沌或无效时,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提供有效材料,以此为突破口,有效建构概念。本课就是利用指南针、风向标让学生自然而然提出科学问题,使探究活动有序进行,把“风向”这一概念的建立真正落到实处。 三、引领学生取证——有效建构概念的依据 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学课的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用事实说话。而实验记录单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最可靠的信息,是最具说服力的“科学证据”。在学生观察信息之后,部分学生会发现其中具有规律性的,同时还会产生新的探索问题,这时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巧加点拨,通过师生对话以及对实验的观察,探索和重复性的验证,从而使科学概念的建构更加有效。 如:研究《磁铁的两极》一课,为了让学生建构“磁极”概念,取来条形磁铁,从左到右依次取五个点(A、B、C、D、E),分别去吸回形针,实验结果如下: A B C D E 第一组 吸回 形针 数量 (个) 10 2 0 2 10 第二组 11 3 0 3 12 第三组 11 2 0 2 11 …… …… …… …… …… …… 我的发现: 师:“发现什么规律?”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引领学生有效地建构科学概念(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