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的困惑与对策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该“指导什么?怎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把握不准。我们在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必须把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既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科学课堂、指导、困惑、对策、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那么,强调了学生自主探究是不是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呢?本人认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对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提倡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但是,面对文本教材中的一个个有结构的蕴含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在传统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理念碰撞下逐步走进新课改的教师,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该“指导什么?怎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把握不准,下面就这三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困惑:指导什么?怎么指导? 学生是课堂探究、学习的主体,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教师注重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未免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味追求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缺乏教师的指导措施,那么,原本有序的课堂将出现局部或整体的失控,从而使探究变得浮躁或草草收场。 案例一:《奇妙的指纹》一课,教师让学生提想研究的关于指纹的问题时,学生分别提出了:“动物有指纹吗?”“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为什么我的指纹不一样?”“指纹有什么用?”“人的指纹从出生到长大会发生变化吗?”“可以除去人的指纹吗?”“还有其他形状的指纹吗?”“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指纹有什么作用?”等等问题。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有许多都是闪光的,是学牛非常想知道的,但与教师预设的“我的指纹是不是都一样的?”“我的指纹和别人的一样吗?”的问题有点距离,此时的教师往往会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毕业论文范文查看 案例二:一位新教师执教《蜗牛》一课,在观察蜗牛的环节中,教师原本想放手让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蜗牛,了解蜗牛身体各部分的特点。然而学生领到蜗牛后,对蜗牛备感兴趣,有近一半人没有认真的按老师的要求观察、讨论、倾听,而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在玩弄蜗牛,或是与同学在交谈,整个课堂闹哄哄的一片。到小结时,该观察的学生没有去注意,该完成的实验草草了事。 教师指导的苍白,使原本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变成了学生自主的“活动课”,学生很难从活动中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那么,教师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该指导些什么呢?怎么指导呢? 二、对策: 对策一:指导学生善于提问的技巧。 “学起于疑”,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纵观我们的科学教材,不难发现问题伴随着学生的每一个探究活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提问和把握学生的提问。 如《奇妙的指纹》一课,如案例所述,教师的问题在于没有妥善处理好给学生的发散性的问题,基于教学目的的不同出发点,教师可以有两种处理的手段: 方法一:指向性提问。一个探究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给予有意识的指向,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一个方向上来。如教师可以在探究开始前这样提问:“关于指纹的问题,有许多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在今天这节课上,你觉得我们可以研究关于指纹的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在思考关于指纹的问题时,不仅会考虑和指纹有关的问题,还会考虑适合自己在课堂上研究的指纹问题,不会出现漫无边际的提问。 方法二:回笼性提问。发散性的问题,可以更多地暴露学生对问题的前概念认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如案例一所描述的学生提出的许多关于“指纹”的问题,对教学来讲并不是一件坏事,重要的是教师如何来看待学生的问题与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提出的许多感兴趣的问题的时候,帮助学生来甄别和筛选适合在课堂中研究的问题。如“同学们提出的这么多关于指纹研究的好问题,哪些是我们在这节课中可以研究的?哪些是我们在课外可以研究的?”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课堂中如何提问,同时把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引向课外。 对策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是有效探究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交流、争议与分享,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完成单独难以完成的任务。但如《蜗牛》案例的描述,教师指导的缺失,形成探究活动的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势必导致为活动而活动,使探究活动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学生上课兴趣虽然浓厚,却始终形成不了真正探究、思考的氛围。如何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呢? 方法一:组内分工职责明确。在小组中,明确每一个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所承担的任务,如组长、观察员(实验员)、记录员。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每个成员所承担的任务,观察员(实验员)按要求做好观察和实验,记录员及时把观察员(实验员)的观察、实验所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有序的分工合作之中,就不会不顾教师的要求而凭自己的喜好做研究了。 方法二:定期轮换角色。小组的合作最终为形成学生个体的探究能力而服务。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动手、记录、指挥和发表意见的机会,避免形成“人人争当实验员”的现象。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内的各种角色对小组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人人参与并且要乐于参与。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指导的困惑与对策(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