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及其策略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会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途径。在探究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要注意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要开放探究内容,充实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留下和谐的探究印迹,使科学素养得到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教学 探究 培养 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会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途径。科学探究是一种促进儿童学习的极好方法。但是,在我国往往有一种普遍的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难,让学生课后没问题。所以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课程内容的每个细节作详尽的解说。结果教师的讲解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时间。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不是一条条的定理和结论。所以说小学科学课程就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又应如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农村小学生缺失科学探究意识的原因以及在教学中应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师资力量及硬件设备不足是导致学生探究意识缺乏的客观原因 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不足的客观原因是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力量的不足及实验室等硬件设备的配置不足,不能给学生主动探究搭建有效的平台。据了解,如今农村小学教师总体师资偏紧,许多的学校没有更多、更好的教师安排到科学学科上来。加上有的大多数人对科学学科的不重视,认为科学课是随便哪个教师都能上,造成一个学校有十几个教师在上常识与科学课,有的学校一个数学教师兼一个班的常识,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无法进行。另外许多学校由于校舍紧张,把实验室挪作它用。导致实验开课率非常低,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科学课时间被语、数、外占用,有的学校安排科学教师去“打杂”,没有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仪器或配套材料,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教材”。作为科学教师要“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没有相关的实验仪器和探究的有结构的材料,那是不可能的,更说不上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科学探究和深入推进科学课程改革。而事实上,与科学课配套的实验仪器还不是很多,甚至有的学校这方面的材料还什么都没有,只有以前的自然教学仪器。上个学期,我要上一堂公开课,内容是《美丽的彩虹》,要准备手电筒、三棱镜等,这些实验器材都是需要去购买的,每个小组一件,就要好几百元,如果不是为了开公开课,我会花这么多的精力准备实验器材吗?事实上,许多的实验内容,往往是教师说的多,让学生真正动手的少。 2、农村教育环境不佳是导致学生探究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张开一双好奇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世界。他们常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然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却对孩子的这种科学探究的意识却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小孩子别问这么多,好好看书去等等。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好奇心受到打击、扼杀。在农村,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及家庭的生活环境,父母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好奇心,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孩子更多的是停留在放任自流的状态,父母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更有的家长,把孩子的科学研究当作是不务正业,瞎胡闹。本论文由论文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论文,请点毕业论文范文查看 再者,农村的学生从小就被灌输“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为了能早日跳出龙门,他们自觉地以分数作为自己学习的唯一目标,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如何面对考试,如何提高分数。科学探究的精神就在唯成绩第一的环境中日益缺失。 3、教学评价机制的不足是影响学生探究意识缺乏的又一重要原因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仍然过多看重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考察,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标准答案而忽略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评价方法仍过多地倚重量化方法而很少采用能够全面、深入、真实的再现评价对象特点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其次,教师对探究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探究过程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去认识事物的过程,没能理解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习科学活动的重要性,认为探究活动主要是训练学生学会探究的技能与方法,没能理解学生学会探究的自主性、创造性或许比方法技能更重要;认为通过探究尽快得出结论是重要的,没能理解在探究中走弯路、遭遇挫折和失败也是十分有益的。理解上的偏差阻滞了正确观念的内化。 二、构建有效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 1、把握教材,构建有价值、能研究的问题 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以及所蕴含的设计理念;要有问题意识,根据实际需要学会选择合适问题,确定探究计划。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前提。在确立问题时,要有探究意识,明白问题是探究的一个环节,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反思:是什么使他们对此问题感兴趣?问题的奥秘是什么?他们想怎样研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课堂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还满足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以及难易程度的适合性、实在性,构建一些有价值、能研究的好问题。如上《蜗牛》一课,学生观看了蜗牛后,提出的将近30个问题不但散、杂、乱,而且探究的可行性不高。围绕“有价值、能研究”这一思想,学生讨论后很快便锁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确定“蜗牛怎样吃食物?”,而课后问题确定为“蜗牛和田螺有何区别?”的研究,具体操作也非常成功。 2、提供充足的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怎么经历?充足的探究材料才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有些材料可以让学生准备,比如上《蜗牛》一课,我就提前一周让学生去捕捉并饲养蜗牛,到上课那天,同学们都把自己抓的蜗牛带来,进行探究,兴致特别高。因为他们知道今天探究的材料是自己抓来的,所以特别感兴趣,这将会大大的提高探究的效率。更何况在准备材料(抓蜗牛)时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探究活动。有些活动的材料学生准备有较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当然,不管是谁准备的材料,只要能为探究活动服务的都能提高探究效率。 3、选择材料要恰当、实用、开放 材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方向以及对探究过程体验的深浅。而教师在引导选择材料时,除针对目的外,还务必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总的说来,材料的选择要遵循恰当、实用、开放的原则。这三者相互渗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拉近生活距离,让学生感觉更直观、更亲切;二是所选材料要为问题服务,使探究更深入。我在教《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除了准备教材里的材料外,还准备了碗、砖块、苹果、马铃薯等结构不一的东西,使印证重量、体积与沉浮的关系上具有更大的说服力;三是开放材料的摆放地点以及收集方式,材料的摆放不只局限在实验桌,还可以摆放在教室的四周,另外还可以允许学生带来自己想研究的物体,这样更容易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有界限的,还不能完全脱离于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要适时、有效,教师要注意倾听和及时作出恰当的回应,教师的引导是穿针引线和随机应变,但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科学新课标》强调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过程的艰辛以及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三、自主探究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展示情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1、观察法 即用实物或学具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观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有了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片完整的叶》、《一杯水的观察》、《比较水的多少》、《纸的观察》时,教师可通过观察实物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了解自然事实,开始进行“观察——探究活动”。 2、展示法 即用图片或图画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书页上印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照片。“从这张照片你看到了什么?”由问题开始,引领学生投入“观察——探究”活动。在教学《寻访小动物》及《我来造一张纸》,为了使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可以用录像播放我们周围的各种小动物,播放造纸的过程,“工人叔叔在制造什么?”让学生抢答,再由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3、故事法 即用讲故事或猜谜语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教学《观察身体》《我的手》等内容时可通过讲故事或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也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及其策略(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