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不曾预约——谈化学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 【摘要】意外的精彩往往源于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课前,向课堂预约精彩是一线教师的教学追求目标,但在教学中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学不再按照预设的路线前进,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打破预设,及时调整、随机处理新信息,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非预设生成、自主探究、化学教学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程序都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有几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环节需要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来回答,甚至问题的答案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其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 但任何一节课都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而只是“其一”,教学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化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在化学的世界中充满了未知的可能,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地事先想好课堂上的所有内容,所以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有些教师担心这种非预设生成会让自己在课堂上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不同方法的内容预先进行“演练”,尽量迎合教材的结论;当出现疑问时,刻意打断学生提问或“指鹿为马”搪塞过去。殊不知,教师在避免自己尴尬的同时,也失去了课堂中最具生命力的教学资源,精彩也随之消失了。当课堂不再是教师教案的单纯演绎,学生不再是教师演绎的观众,课前的精心预设不能顺利生成时,我们又该如何在意外之处造就精彩? 一、打破预设,创造生成 【教学片段一】教师讲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在盛水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钠粉末,立即有大量气泡放出,经“带火星”木条检验,证明是氧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明显变成红色。 教师启发提问:“酚酞试液为何变红呢?” 学生回答:“有氢氧化钠溶液生成。” “对。”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写下了2Na2O2+2H2O=4NaOH+O2↑。 但眨眼之间,烧杯中的红色消失了。学生对此不解“变红的溶液为什么又会褪色呢?”面对这异常现象,一般教师会胸有成足地解释为:“这是由于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的缘故。”但此时有些同学却提出疑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澄清溶液应该是全部变成NaOH,加入酚酞,红色酚酞也会褪色,怎么可能存在过氧化钠固体呢?”。学生的发言,使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精心的提问一下子全泡汤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该如何解决,按原先预设讲解还是加以探究解释呢?实施过程如下: 1、根据实验异常确定研究课题。教师随机变更教学环节,确定“Na2O2使酚酞先变红后褪色”的研究课题。 2、提出猜想和假设。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就此实验异常现象,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有可能是产物中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猜想2:有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影响。 猜想3:产生的热量导致温度升高,使红色褪去。 猜想4:Na2O2与水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具有漂白性的H2O2。 猜想5:…… 3、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抓住学生发散思维的契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合理猜想,提出如何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方案1: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氧气。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