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内容摘要:信息素养是学生必不可少素质,它可以促进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获取、分析并整理资料,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信息意识 信息素养 信息来源 信息资料
新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课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可是何为信息素养,标准却不曾说明,近两年的教材,看似已经初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仔细分析教材构成,第一课是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课便是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然后便是漫长的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仿佛信息素养等同与计算机素养,计算机使用能力就决定了信息素养吗?其实不是,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呢?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 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处理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到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通过信息素养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信息技术课所特有的任务,而是所有学科共同要承担的任务。但但是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加工的主要工具,所以信息技术应该仅仅是作为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而已。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所有学科的任务,但是政治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所有学科应该培养的。 那么如何利用好这块主阵地来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的?这就是阻挡在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之学会利用资源。 信息意识就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考察、认识、选择和利用的能力。信息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争中优劣、解决问题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教育很有必要。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指导者,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和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进一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改进师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和时代性。课堂上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对积极查找资料的同学予以评价、肯定和赞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此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资源、选择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更有信心。 二、选择获取信息资料的渠道,然后选取所需的信息资料。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