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网络技术基础主题的教材比较与教学建议 【摘要】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出发,比较了两种版本教科书关于“网络技术基础”主题的编排体系,从体现课程标准、培养信息素养和支持教学实施的角度对两种教材进行了分析,并就“网络技术基础”主题的教学实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做法。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应用的典型代表,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方式。“网络技术应用”是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介绍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主要应用。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五大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中,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模块之一。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宗旨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新课程实施以来,无锡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教科书先是使用了祝智庭教授主编的《网络技术应用》(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地图版), 2009年选用了李艺教授主编的《网络技术应用》(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教科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两本教材对“网络技术基础”主题的章节体系、内容编排、课时建议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如何取二者之长,更好地改善我们的教学,就是本文想研究的问题。 教科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对教学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据笔者了解,目前在许多地区,信息技术教材日益被 “边缘化”。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不再依托于教材,而是围绕着“水平测试考试”展开。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考试纲要虽然同样遵循课程标准,但课程标准中并无对具体知识点的描述,而不同教科书对知识点的表述并不一致,只好以考试题为准。其二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还不够成熟,偏重学科的逻辑体系较多,关注教师教学实践困难较少,偏重知识技能的灌输较多,关注学生的信息活动规律和问题解决能力较少。 笔者希望通过对上述两种版本的“网络技术基础”主题进行一些比较和分析,发现这两种教材的优势与不足,并且依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涉及该主题的章节体系、内容编排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自己的教学建议。 二、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对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的具体体现。《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将“网络技术选修”模块划分为以下三个主题: 其中,“网络技术基础”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标中对该主题内容的描述如下: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了解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能描述因特网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了解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 了解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理解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了解域名的基本概念和域名解释的基本过程。 了解因特网IP地址、域名的管理办法及相应的管理机构。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理解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了解代理服务器的概念与作用。 从以上内容中可以看出,“网络技术基础”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功能、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认识网络中的硬件和软件,理解因特网的IP地址、域名、TCP/IP协议等概念及其应用,了解小型局域网的组建方法,了解服务器、客户机的概念,对另两个主题“因特网应用”、“网站设计与评价”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三、两种教科书对“网络技术基础”主题的编排体系 首先,我们来看看地图版教材中有关“网络技术基础”的知识点在各章节中的分布情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高中网络技术基础主题的教材比较与教学建议(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