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中心小学 江惠华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同伴合作学习则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中的探究能力,实现同伴间的资源共享、思维碰撞、能力互补、素养传带,使教学有更新的突破。 关键词: 同伴合作 互享 互补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同伴合作学习则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中的探究能力,实现同伴间的资源共享、思维碰撞、能力互补、素养传带,使教学有更新的突破。 一、齐心聚力,实现资源的相融共享 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这不仅依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也包括学生在教学中的自我配给。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中的某项任务,学生需要自己搜集各种材料,但由于能力及时间的限制,也许单靠个体完成是有困难的。这时,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分工搜集,然后进行资源共享,以实现完成任务的高效率、高品质。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电脑绘画练习,要求绘制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在了解了图画的构成元素之后,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搜集图片信息的方法,两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各自分工去搜集与海底世界相关的图片素材,一方负责搜集海底各种动物,另一方负责搜集各种藻类植物的图片。通过较短时间的素材搜集,两人手头已有不少画图所需的素材,然后可以通过网络传送,将各自搜集到的图片发送到对方电脑上,以供对方选用。这样的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地节约素材准备的时间,然后腾出更多的时间花在如何设计布局画面上。 不止在课堂上同伴间可以展开学习素材的互通共享,对于课堂之外学生所拥有的个人学习资源,同样可以组织同伴间的共享。在教学中,可以建议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源库,以便需要时备用。当资源实现互通共享时,一人的资源就变为更多的资源,一人也就拥有了几人的资源,实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二、争鸣探究,实现思维的碰撞互启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知识是暂时的、可开发的、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学习是一个解决内在认知冲突的自我调节过程,这些冲突经常通过具体的联系、讨论和思考变得明显。”这表明了学习不仅仅简单的传授,还应该是一个人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等经历后产生的新认识。而这种思维的冲突与解决,也可以通过同伴间的合作来实现。当个体与个体的思想相互碰撞后,就会产生绮丽的火花,这时认知就会得到提升,智慧就会绽放光彩。 1、在合作讨论中发现学习的增长点 任何学科都是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大道,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对于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进行必要讲解后,可以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实现思维的交互传递、相互启发,促进学习有效开展。 例如在进行画笔教学时,介绍完“圆/椭圆”工具的使用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素材不限定。学生进行创作时,多数受简单图形的定势限制,只是进行了圆形椭圆的简单排列或叠加,偶尔也会出现一点有视觉美感的效果,但学生思维毕竟不够大胆开放。这时,只有让思维激活思维,所以组织邻座同学展开讨论,用这些图形可以装饰成什么?学生的思维被唤醒,生活中的许多图案浮现了,清晰了。同伴间你一言我一言,交流得甚欢。再次操作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原来圆形、椭圆只是个原形,只是个加工的基本元素,既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认知经验进行再创造,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原创造,所以显示屏上的图案更富有立体感、更有层次性,更有生命力。所以,当个体的思维受阻时,教师的点拨可以起到及时催化的作用,同伴间的合作讨论也能将思维通道打通。。 2、在相互争辩中寻求学习的新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学习,首先在于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起到开阔思维的作用。同样,课堂里的争辩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不但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找到一个展示的窗口,还为思维的互补激发提供一片天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伴间对某个问题进行辩一辩,论一论,对于促进教学的生成,锻炼学生的思维是极有益的。 如在学习画图的翻转与旋转时,我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想想这些翻转的含义?学生的劲头十足,立马开始想到生活中的例子,发现一个就惊喜不已。当学生寻找得差不多时,同伴间不自觉地展开了交流,这时不同的意见也就来了,主要是不同的操作意义理解。比如有的说水平翻转表示水平面的左右互换,按一定角度旋转是顺时针,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逆时针旋转,我看到许多同学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就顺势让两同学间展开辩论,说说对不同操作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猜测。显然,在争辩中,有的同学讲的是有失偏颇的,有的讲的是不够全面的,但正是在这种极好的争辩氛围中,让人看到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渴求,看到了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当然,争辩结果谁是最后的赢家,这并不重要,结果可以到后面的事实中去验证,但是同伴间的这种思维碰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打开求知的新天地,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 三、携手任务,实现能力的优势互补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21世纪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学会与同伴合作,这是现代学习中必备的能力,也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在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同伴间的优势互补,各自发挥所长,相互弥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各展所长,扬长避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在自己先前的学习经验中发展起来的素养,培养出来的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于是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是不尽一样的。如果能让学生携起手来,互相配合,就能扬长避短,相互补足。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电脑小报的制作活动,让每个同学单独完成的话,这场活动可能就是少数几个同学的才艺展示了。因为学生之间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尚处于较低的起点,对于这些同学来说独自完成任务显然是有相当的困难的。所以不如让两至三个同学进行自愿组合,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能根据各自特长展开合理分工,齐心协力完成作品。有的同学善于排版设计,有的同学擅长图画制作,有的同学文字输入比较快速,大家群策群力,愉快合作,必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当每个组的作品展示出来时,每个同学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因为必有一份作品中有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因此,让学生携手合作,能让学习活动更加充满诱惑和活力。 2、互帮互助,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同伴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相互间的取长补短,还有利于同伴间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在在指导学生学习WORD软件,教师进行现场演示操作后,让学生自行练习。一部分同学由于比较熟知电脑环境,平时对此内容早有接触,掌握得相当顺利。而有一部分同学只了解了其中几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对于样式的使用、页眉页脚的设置等,难以一时掌握。这时教师可充分借助学生的力量,让同伴之间进行互帮互助,手把手地教。如此一对一地当面指点,既可解决教师一人忙不过来的困难,还可锻炼学生将所学进行转化运用的能力。 四、并肩互动,实现精神的互励传带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可能是纯粹的个体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多的需要有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但有知识能力的传承与引领,更有精神素养的传带与熏染。在合作中,同学生能体验到合作的力量,感受合作的乐趣,培养起精诚合作的意识和情感。在同伴合作学习中,同学间可以相互励进,特别是一些同学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在同伴的帮助与影响下,他们也能鼓足勇气,将探究进行到底。 有一回,我让学生进行我在教学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中的“橡皮”工具时,讲完橡皮如何使用之后,让学生自己去练习使用。有个学生画了个很大的图案,然后用橡皮擦拭,结果发现橡皮太小,擦得太慢,有点泄气。这时我示意他边上的同学跟他一起去研究探讨下,怎样能让橡皮发挥魔力?同伴鼓励他不要气馁,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在同伴的带动下,两人一起到书本中去寻找答案,最后难题终于被他们攻克了,两个人乐开了花。所以,让学生带动学生,让心灵开启心灵,这是教学极好的手段。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点燃火种的人,可以是富有智慧的老师,也可以是教室中充满热情的同学。同伴合作,让小手拉起小手,让智慧的火花在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园地里灿烂绽放。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