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Point单元教材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赵娴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结构和地位: 《PowerPoint》单元是省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21——29课的内容。主要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由于PowerPoint软件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多媒体集成软件。利用它可以实现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素材集成在一个作品里,是学生进行信息加工与表达的有效工具。用它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即简单方便,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又生动活泼,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此过程中,PowerPoint软件成为学生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主要工具。因此,本单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的9课内容由浅入深,从初步认识PowerPoint到输入文字、图片、声音等基础内容,让学生掌握创建一个简单的演示文稿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因为此前学生已经学过Word,故对PowerPoint的许多基本操作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轻松进入PowerPoint的多媒体世界。而浏览与放映则是PowerPoint的特色功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作用。随后的幻灯片链接和设置动画效果则是该软件的高级运用。特别是动画功能在其它的软件里是比较难实现的,而在PowerPoint里却是轻而易举能实现几十种动画效果,使我们制作的演示文稿更有感染力。让学生简单掌握这些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进而能够应用到生活学习当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来说,本单元教材启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的识别与获取方法,学会了信息的整理、存储与管理,伴随着新知识的渗透,前面学习的基本操作特别是在Word中学到的很多知识将在此得到运用发挥;启下则是指由于本单元内容的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整体难度不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容易被激发,创新意识得到培育,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完成对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真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对后面的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PowerPoint的功能及作用。 (2)掌握创建及保存演示文稿的方法。 (3)学会放映演示文稿。 (4)熟练掌握插入多媒体素材的方法。 (5)学会设置超链接。 (6)学会自定义动画及幻灯片切换的设置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集成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突出主题思想,完成信息作品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展示与评价中认识作品,能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主题演示文稿来表达中心思想。 (2)能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交流思想,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4、行为与创新: 能根据生活、学习中的主题内容,规划、设计演示文稿,通过不同的素材表现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单元重难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终身受益,适应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本着应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首要任务,本单元着力把握和解决以下的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基本掌握制作演示文稿的一般流程。 2、难点:学生能够围绕某一主题内容制作并展示演示文稿。 四、主要教学策略: 通过仔细阅读PowerPoint教材,我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PowerPoint单元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学完幻灯片的基本操作和各项技能后,设计了《新编守株待兔》这一综合实践课。本节课力图脱离传统复习课的枯燥模式,将各知识点融入作品创作中,以作品创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学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后,我把《守株待兔》这个寓于故事导入课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扮演成“农夫”的角色来考虑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由此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纲要》中的“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这一观点。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操作的技能,更应该教学生如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因为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知识目标是否完成。“今天上课主要讲哪些知识点?”、“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这些知识点?”等很纯粹的学科问题。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它并不按照某一学科、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的。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农夫,如果捡到一只撞晕的兔子,会怎样做。只有把学生们放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才能使他们能在一个真实事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从而更好地感悟智慧。而教师也不再只是关注教材和知识点,还要关注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合理性。 3、开放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本课倡导的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它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成果。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相对统一的任务:观看《守株待兔》这个动画片后,将这个故事用演示文稿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事先设计好一两张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都会要求学生解决一两个知识点,从而帮学生扫清障碍,有助于他们自主创作时所遇到的困难。其次,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支架”,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假如我是农夫”的情境。防止某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为他们的自主学习确定一个方向性。这样,学生就能够很方便得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且能循着一定的思路探究下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最后,我还制作了《新编守株待兔》的资源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便捷存取的、有质量的信息。这让学生能有效地收集素材,进而能够利用更多的时间用于分析创作。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的课堂接受式学习到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中间一个很好的过渡。更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研究性学习。 4、评价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作品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所以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我就要求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说出,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的潜力,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应该按老办法去教,学生也不应该按老办法去学,而应该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他们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