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意外 释放精彩 江苏省吴江市梅堰实验小学 吴志强 【摘要】 信息技术课堂开放性很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一种常见现象,即便课前作了充分准备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些意外虽属细节,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值得教师钻研和突破。若能及时捕捉、分析和创造性地开发好这些教学意外,在这些意外中渗入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理念,就能令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释放出新的精彩。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意外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信息技术课堂开放性很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一种常见现象,即便课前作了充分准备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些意外虽属细节,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值得教师钻研和突破。若能及时捕捉、分析和创造性地开发好这些教学意外,在这些意外中渗入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理念,就能令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释放出新的精彩。下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捕捉“意外”, 诱发探究 当学生的反馈是错误的时候,不要轻易去否定学生,而是要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这样,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探究,通过暴露思维过程,修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资源管理器“复制、移动文件”的内容时,当我演示完整的过程,并提醒学生复制与移动文件的区别后,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有学生出错了。原来,有位学生没有通过菜单复制、剪切,而是按住鼠标胡乱在拖。 此时,我并没有马上批评出错的那位学生,而是鼓励他拿起鼠标,将刚才的操作演示给其他同学看,请其他同学再次仔细观察。这时,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该同学出错的具体原因。而我也立刻抓住时机,顺势补充到: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了利用拖曳只能完成移动部分作业,而不能完成复制部分作业。请大家尝试利用“shift+右键拖曳”、“ctrl+右键拖曳”方法,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个和资源管理器又有什么关系?有疑惑可以同桌讨论。 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他们又惊喜地发现复制、移动文件有很多方法。而此时,学生寻找、思考和交流的过程,正是他们综合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个机会。在教学中没有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尝试转化“错误”,使“错误”为我所用。通过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这个过程,维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捕捉“意外”,调整预设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设时,有时难免会出现纰漏。当课堂上再次出现“危机”时,教师不应“退避三舍”,而应捕捉“意外”,通过调整预设,利用学生对新知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去发现、思考、探索,让学生学习更有激情,更投入。 例如,我在执教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word中的文字输入》这一内容,上课前,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系统”的“文件传输”功能将作业发到每个学生的“桌面”上,让学生照着样本在Word中独立完成。 没过几分钟,听到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 生1:老师是不是故意的呀,上面红色的文字可以复制、粘贴下来的。 生2:现在爽了,省事不少。 (原来,由于疏忽,该教师没有把题目内容中的文字转换成图片格式。顿时课堂上出现了较大的骚动。) 于是,我将错就错,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word 中的选择性粘贴》。 师:那谁有办法可以阻止复制、粘贴文字呢? 生3:把文字变成图片,那我们就只能乖乖地打图片上面的文字。 生4:变成图片后,字体颜色不能改变了,我们打的文字是黑色的,图片上文字颜色是红色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复制、粘贴的。(表扬了该生) 师:在word“编辑”菜单中的“选择性粘贴”选项就具有这个强大的功能。请同学们独立操作思考后,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 生5:我尝试了“选择性粘贴”里面的“图片(windows图元文件)”和“图片(增强型图元文件),文字果真变图片,无法复制文字了。真神奇! 虽然,这种预设中出现纰漏的现象我们应当尽力去避免。可是,当“纰漏”不期而遇时,我们不是一味回避,而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调整。让一个个意料之外的失误,通过调整,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个“亮点”,最终成就一堂好课。 三、捕捉“意外”,因势利导 在我们的课堂出现意外情况后,教师不仅要有驾驭“意外”的能力,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原由,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比如在WORD电子小报制作综合课上,由于担心课堂时间不够,事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小报制作的文字资料及图片,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系统”传到每位同学的电脑上。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WORD操作技巧,把老师提供的有关字和图片资料组织起来,完成电子小报一份,并宣布下课之前要组织评比。 任务布置完后,学生开始操作练习,5分钟之后,意外出现了,有一名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您提供的资料太少了,而且有的资料我们并不喜欢,我们要做自己喜欢的电子小报,能不能把网络打开,让我们自己到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下载我们自己喜欢的素材,制作我们自己的电子小报?”此言一出,立刻得到几乎全班同学的赞成。估计是怕孩子们光顾着上网,而忘了完成作业,于是我思考了一会儿,才说:“行!不过我们要开展竞赛,因为一节课的时间太有限了,单靠个人的力量在一节课内完成电子小报的制作不现实。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主题的电子小报制作,组内同学分工协作。”“好!”学生们异口同声。 这时打开网络,学生们就按照平常的操作小组很快投入了紧张的搜索,一时间,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既紧张又活跃的气氛。 开始时,我还有点担心学生是否认真在做电子小报,巡视有没有同学借机在网上“闲逛”或聊天。最后,我发现同学们都在紧张地搜索、下载及电子小报的制作之中,有的小组分工非常明确,有的专门负责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有的则专门对下载下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删减、编辑,有的则专门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分类,还有的则专门负责小报制作,他们真正把网络当作了学习的助手,搜索引擎、局域网共享┉┉他们把已经学过的、用得着的几乎全都派上了用场。 当课堂结束,打开浏览时,眼前顿时觉得“豁然开朗”,有些小组作品内容充实,有些小组分类有序,而有些小组则界面合理,都颇具特色,令人拍手叫好! 只要课堂存在,课堂教学意外就必定伴随左右。就像布鲁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就是因为“意外”才能称为一门艺术。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及时把握,那么它就会在平淡中失去,学生就不会有更大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闪光的思维火花。但是,并非所有的意外都有价值。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氛围比课改前总体上要活,教师要调控好课堂,维持必要的课堂秩序。利用好“意外”的事件,激起学习兴趣,诱发主动探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训练之目的。与此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新体系,已经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相信在这样广阔自由的天空里,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汤孝利《留点空闲 找点精彩》 小学教学 2007年第6期; [2]刘日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技巧》 甘肃教育 2003年第5期; [3]吴建洪《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时机》 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第3期;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