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起飞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与特点 苏榕娜
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工业的突飞猛进及出口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展。二十年间货物及劳务输出与输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由1958年的11.5%及19.2%,升至1977年的53.5%和47.8%,完成了内生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与之相应台湾的经济结构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以各级产业产值所占经济总量比率的统计数据看,第一产业(农林牡渔业)占比由1951年的5.5%下降到1978年的12%,第二产业(工矿、制造业及营造业等)占比由1951年的19.4%上升到1978年的40.8%,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等)则大致维持在43%至48.3%之间。可见至1978年台湾完成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台湾经济在这二十年间所取得的全面、显著的成就,使其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其发展成果和经验也引发了世界的瞩目。在其成功的诸多因素中,一个很基本也很明确的要素就是得益于教育的发展和助力,回望当时台湾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其职业教育作出了直接而又实际的贡献。以下就台湾经济起飞期职业教育的贡献和主要经验作出浅论。 二、台湾经济起飞期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表六中的数据全面反映出台湾职业学校的类别结构及其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至七十年代末台湾职业学校的系科结构已是门类齐全,比例适衡的体系。与同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人力需求基本匹配,在门类、数量和质量上基本适应了同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表三至表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台湾经济起飞的二十年间,台湾的职业教育取得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形成了完整的的结构体系,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新型技术人力,切实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台湾经济起飞期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产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表七:按教育程度之劳动力分配 教育
年度 初 中 初 职 高 中 高 职 师 范 大专及研究院 千人 % 千人 % 千人 % 千人 % 千人 % 千人 % 57 396.00 9.19 119.00 2.77 156.50 3.64 228.75 5.32 51.25 1.16 185.75 4.32 58 408.75 9.05 120.00 2.66 146.25 3.24 218.75 4.84 59.50 1.32 165.75 3.67 59 445.50 9.57 119.50 2.57 162.50 3.49 268.00 5.76 61.75 1.33 181.75 3.91 60 478.75 9.94 121.5 2.52 164.00 3.40 285.75 5.93 55.5. 1.15 190.75 3.96 61 512.25 10.20 133.25 2.65 192.50 3.83 330.75 6.59 48.75 0.97 218.75 4.36 62 613.75 11.38 124.25 2.30 206.25 3.86 403.507 7.48 49.75 0.92 280.00 5.19 63 693.75 12.45 112.75 2.02 219.50 3.94 442.25 7.94 38.00 0.68 265.00 4.76 64 872.75 15.43 — — 266.00 4.70 564.75 9.98 — — 305.25 6.10 65 982.75 16.23 — — 281.25 4.89 604.25 10.51 — — 391.75 6.82 66 1047.00 17.36 — — 302.00 5.01 689.25 11.43 — — 432.50 7.17 资料来源:台湾省劳调所《台湾地区劳动力调查报告》 表八:就业人口之职业按教育程度分 单位:% 年别 不识字 自修 小学 初中 (职) 高中 高职 大专 以上 专门 1967 0.4 1.0 8.7 9.7 9.7 33.3 37.2 技术 1973 0.0 0.4 8.0 9.6 8.0 26.8 47.5 人员 1983 0.2 0.2 2.6 3.0 6.8 15.0 72.2 行政 1967 4.1 3.4 39.3 13.1 9.0 12.4 18.7 及 1973 0.8 0.8 27.8 15.0 9.5 18.3 27.8 主管人员 1983 0.0 0.0 12.9 4.8 14.5 21.0 46.8 监督 1967 0.3 1.3 14.9 22.2 18.6 26.5 16.2 及 1973 0.4 0.8 12.8 19.2 15.4 39.6 17.8 佐理人员 1983 0.3 0.2 8.7 9.3 14.3 34.9 32.3 买卖 1967 16.1 4.2 52.7 16.3 4.6 4.6 1.5 工作 1973 13.4 3.6 50.3 16.9 5.1 8.5 2.2 人员 1983 5.8 1.7 36.1 16.4 11.0 17.9 11.1 服务 1967 18.7 5.6 53.9 11.4 2.6 5.2 2.6 工作 1973 13.9 5.4 54.2 12.2 3.4 7.5 3.4 人员 1983 7.5 2.5 42.7 19.0 9.3 14.7 4.3 农林 1967 29.0 3.7 60.2 5.7 0.4 1.0 0.0 渔牧 1973 30.7 7.9 52.2 6.8 0.8 1.3 0.3 人员 1983 18.9 5.9 55.0 12.7 1.6 4.9 1.0 生产 及 运输人员 1967 1973 1983 12.3 7.6 4.7 3.3 2.6 1.6 64.8 62.5 44.0 14.1 18.6 28.4 1.8 2.4 5.5 3.0 5.6 13.4 0.7 0.7 2.4 资料来源:“台湾劳动力调查报告”1967.10;“台湾地区劳动力调查报告”1973.10;“台湾劳工统计月报”1983.10 表九:1976年调查所得教育投资收益率 教育程度 社会收益率(%) 个人收益率(%)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高中 高职 师范 五专 三专 二专 大学 19.08 20.19 17.24 15.55 13.83 16.08 12.55 16.28 17.58 21.01 12.16 11.35 14.76 11.87 29.24 30.14 34.03 20.81 18.44 21.98 16.32 24.40 26.12 39.32 17.33 15.14 20.46 15.70 资料来源:教育部计划小组以及报告 1976年 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输送足量的合格技术人力来体现。表七的统计数据清晰地体现出职业教育(含初职和高职)文化程度人数在全社会劳动力分配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至1975年其占比已超过10%,1968至1977年间,其所占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1974年后更呈现出加速提升之势。表八的统计数据同样显示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人口占有的重要权重。符合逻辑的是在当时历史状况下,由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及更高学历者就业等因素,专门技术人员中职业教育程度者占比逐年下降,而行政及主管人员、监督及佐理人员、买卖工作人员、服务工作人员等项中,职业教育程度者占比均逐年稳步提升。因此可以肯定台湾职业学校培养出的这一大批就业者在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着自身的价值,作出了实际的贡献。表九的数据也表明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在社会收益率项下,高职程度的男性排名第一,女性仅次于师范类排名第二;在个人收益率项下,男性仅次于师范类排名第二,女性则排名第一。职业教育的效用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增长还通过技术进步的因素间接地加以体现。《台湾地区劳动力调查报告》指出,1952至1961年间台湾技术进步率为4.8%,同期的经济成长率是7.5%,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7%。另据台湾学者采用苏罗(Solow—type)法计算,1953至1970年间,台湾非农业生产经济总产出平均年增长率为10.06%,其中仅有18%归因于资本因素的成长,35%归就于劳动之成长,所余47%则归为技术因素的作用。虽然这些数据未必十分精确,研究方法也未必尽善尽美,但它并不影响我们形成的结论: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先进技术设备的广泛应用,能够也势必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速产业发展速度,进而使得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 依上文所述,在台湾经济起飞期职业教育发挥了直接而又显著的促进作用。回顾其过程值得总结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概述如下。 主动性 1953年至1964年台湾开始实施第一至第三期的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期。此间由于土地改革及美援运用的成功,台湾经济有了显著增长。为“促使台湾经济自1957年起自主自足”,必须大幅度地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台湾教育部门主动依据经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目标、方式和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于1954年重新修订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培养未来农民及农村干部为主旨,并指定25所县市立农业职教从事实验示范,改变以往分科庞杂、偏重理论、忽略技能训练的偏向,参考美国农业教育的课程和标准,试行综合农业教学课程,以现代农民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设施的基础。教学内容的设置则以农事生产操作为主,辅以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加授公民教育等普通科目。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分为农业、农具及农场实习三项,学生在实习中从事包括耕地、种植、施肥、耕作、病虫害防治、收获以及运销、记帐等一贯制作业。由教师巡回指导考核,以使得学生切实掌握农事生产及经营的完整知识和经验,毕业后能从事农业生产并领导一般农民改进生产和经营。 为了配合综合农业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政府增拨经费帮助学校增设农具工场、农产品加工厂、农业专业教室等,增添农业机械及各项实习设备以加强农事技能的训练。1955年台湾省立农学院设立第一个农业教育系,专事培养农业教育的专业师资。1957年由增设农具工场师资科,培养各农职学校农具工场实习教师。校舍、设备和师资等办学条件的改善,对农职教育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1968年台湾开始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初中入学率及毕业生数激增,导致职业教育规模大幅度扩张,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加上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得既有的职业教育在满足基层技术人力需求、适应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等方面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在此形势下,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数量提高质量的需要,1976年5月重新修正公布了《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以教授青年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养成健全之基层技术人员为宗旨”,此前于1974年3月公布了各类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明确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需要,试办农场经营、乳牛饲养、桑蚕经营、茶叶经营、农渔牧综合经营,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机械等实验班。通过拓展农职教育的门类和提升农职教育的质量,培养出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新型农事生产和经营人才。 正是由于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台湾的农职教育紧密地融入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在这其中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一直是左右农职教育发展方向和速度的重要因素,而农职教育也正是在适应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获得了发展动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针对性 五十年代中期,台湾工业和出口因特殊机遇而有了快速增长,为保持经济(特别是工业和出口)快速发展的势头,提高劳力密集型产业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当时台湾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此时教育产出虽然数量可观,但是缺乏现代化的培育技工的职业教育和训练体系,因而不能适应和满足工业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台湾教育部门既没有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做规划设计,也没有照搬照套美国、日本西德等工业化先进国家的培养训练体系和运做模式,而是集中各界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于1957年6月成立了“台湾工业职业教育及职业训练调查团”,开始对当时台湾六百四十余种工业职业类别及一千五百余家大小工厂进行调查巡访,以探求若干年后台湾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并尽量将需求细分至人力供需的数量、门类及相关的知识技能,试图用工业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和较现代化的人力需求理念,为改进工职教育和职业训练提供参考依据。由来的事实表明,这次调查对于台湾工职教育和职业训练体系的变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解决了工职教育发展目方向和规划等宏观问题,也解决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微观问题。日后的教育实践表明,此次调查及依据调查形成和实施的政策、策略和举措有的放矢,切实可行,效果显著。 观察台湾经济起飞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值得肯定的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经济建设的需要作为自身发展和变革的方向,以适应和服务于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实效性作为检验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从而构建了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关系:在促进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通过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又保证了经济建设持续稳定的高增长。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