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学评价的春天——论如何改进信息技术全程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论文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课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在教学评价上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认识上的“缺位”、方式上的“越位”、功能上的“不到位”。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不合宜的教学评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相对制约了课程的发展,使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了很大的折扣。本文根据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教学全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评价,应该注意哪些评价误区,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 全程评价 课堂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学生是否掌握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判断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标志,而教学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着促进的作用。 但是,在今天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却很少见着“评价”的影子,即便是有,也存着种种的问题,没有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实效,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当说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弊端。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开展教学评价,寻找教学评价的春天,对于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诊断病根——分析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认识上的“缺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虽然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是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还是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信息技术目前还不是中小学的一门主课,没有成为毕业升学考试学科,期末没有进行统一的考试,因此忽视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造成评价认识上的“缺位”。 2.评价方式上的“越位”——只以考试分数来评价 有一些学校或教育部门虽然有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评价,但是大多存在着评价方式上的越位。所谓越位,就是在教学评价中,一方面忽视了信息课的根本特点——实践性,而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原理,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代替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考试内容大多是有关陈述性知识,偏于记忆,可操作性不强,命题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则全面放弃了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认为只要会操作计算机就可以了,进行单纯的上机操作考试。这两种评价方式都是以考试分数、成绩代替的教学评价,忽视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评价方式上“越位”。 3.评价功能上的“不到位”——忽视对过程的评价 用考试的方法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1、关注评价的结果,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2、重定量分数鉴定,轻定性情感分析,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3、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教学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存在以上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也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对症下药,恢复教学评价的健康,迎接教学评价的春天。本文,笔者就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教学全过程中改进教学评价,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做了些实践与探索。 二、对症下药——分三步实施全程评价 (一)、教学前的评价——将“预先评价”写入教案 在进行新课,特别是一个新的章节教学前,教师首先要知道:对开展新的教学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学生已掌握到了何种程度?对计划进行的教学的预期学习结果,学生能达到何种程度? 教师要认真的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制定学生预期会到达的结果,制订预先评价。教师应根据预先评价的结果补救学生的不足,将学生置于教学序列中最有利的位置,或者把预先评价的结果作为后续评价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评价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味剂与催化剂。合理正确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学习的现状,认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如何做到合理正确的评价学生呢? 1、即使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能否把握课堂即时评价的时机是教师能否成功实施评价的关键,评价时机适时到位,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信息技术课操作性很强,问题解决的途径不止一条,如果学生另辟蹊径的提出了另外的方法,教师该如何处理?笔者从教五年来听了比较多的信息技术公开课,发现有不少较优秀的教师对这些的学生未做出任何评价,而是教师的示范步骤又重复了一遍。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另一种操作方法予以肯定,并能鼓励其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维持该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保持他们主动探究学习的热情。而现实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会忽略甚至是错误的判定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方法,这样对学生是误导、是打击,而对课堂上突现的闪光点视而不见,教师的教学也难以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2、延时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延时评价”的方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地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 如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地掌握操作技能,这时教师不需要过急地给出评价,以免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可以过段时间,当其他同学正在专心练习的时候,走到这些学生身边,轻轻地问:“XX同学,老师认为,你可以做到的!是不是因为心理紧张了啊?现在你再做一遍给老师看行吗?” 、“XX同学,你文章找的很好,不过粘贴后出现了网页上的格式,是不是很不雅观,想一想,该怎么做?”、“XX同学,你做得很认真,但是老师发现你的自选图形叠放设置不好,你可以试着右击鼠标,在弹出的菜单里找找用哪条命令来实现。” 通过延时评价,不但纠正了学生操作的偏差,而且为学生提供一次极好的思考、改正机会,保护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多标准评价,促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广为提倡的分层教学,能促使各层次学生都有所发展,能使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所提高,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仅仅设置了分层任务,没有行之有效的随之相对应的分层评价进行激励,是很难达到真正的高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各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能达到的他们各自最近的发展区域目标。 现举一例,下面是我在教授六年级课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设计出的“电子小报作品评价量表”。 [表一]:(提供给水平稍高的学生) 电 子 小 报 作 品 评 价 量 表(你可以得几颗星呢?) 作 者 姓 名: 考核细则 得分 考核细则 得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花边、插图美观大方(★) 小报要素齐全(★) 整体布局合理(★) 小报内容有意义(★) 各元素色调合协美观(★) 文字标题醒目(★) 帮助同学、谦虚学习(★) 正文文字没有错误 (★) 与众不同有独创性(★) 这张评价量表中“谦虚学习和独创性”占一定的指标值。对部分六年级学生来说,历时两年多的Word文字处理学习已经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操作技能已经不成问题,所以要关注非技术因素的培养。创新精神、协作交流和团队精神等因素要在评价中体现出来。 [表二](提供给中等水平的学生) 电 子 小 报 作 品 评 价 量 表(你可以得几颗星呢?) 作 者 姓 名: 考核细则 得分 考核细则 得分 在规定时间完成 (★) 有艺术字 (★) 小报内容有意义(★) 色彩搭配合理 (★) 小报要素齐全(★) 内容错误不多2处 (★) 整体布局合理 (★) 合作交流态度好 (★) 有花边、插图 (★) 绝大部分是自己完成(★) 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中等水平的学生是最好教的,他们给教师出的问题最少,能完成以上评价量表的各项指标,已经基本达到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目的。 [表三](提供给学习困难些的学生) 电 子 小 报 作 品 评 价 量 表 作 者 姓 名: 考核细则 得分 考核细则 得分 在规定时间完成(★) 有艺术字 (★) 有文字标题 (★) 文字、图片位置恰当(★) 小报要素齐全(★) 内容错误不多4处(★) 有较完整的内容(★) 能大胆寻求帮助 (★) 插图选取合理(★) 多数内容是自己完成(★) 很明显这张评价量表,完成作品技术要求不高,而且体现关注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多方式评价——自评、互评、师评有机结合 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作品制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互评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师评是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评价坚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主导的原则,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由于学生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制作作品的经验,从而使学生有清楚的自我认识,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教学后阶段性评价 教学的阶段性评价是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补充。如果我们的信息技术评价单单只停留在一节课40分钟的评价,学生的作品很难得到升华,学生学习的成果很难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因此在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的阶段性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是对这一单元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学习成果的展示,又是对学生学习下一单元内容的兴趣激发,阶段性评价是否能够及时、到位的给出,关系到能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阶段性评价的实施方法教师可以在进行单元教学的规划之初,就提炼出一个单元的主题,并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策划和创作,最终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建立个人电子作品夹,让学生记录自己的阶段作品,他人对自己作品的意见和建议,以及采纳别人建议后的改进作品等。让学生在单元结束的整体回顾中,体会学习的历程,体验成长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和谐,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或者留言板等形式对自己和同学在前一阶段的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别人,教师可以对优秀学生和进步最快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教学阶段性评价也应该包括学期末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覆盖面很广,既有测验也有表现性评价。教师尝试采用答辩评价、操作评价等方式进行。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操作和论文答辩,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重视得出结果的过程,又有助于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方法。尽管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确定学习结果,但在评价时也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馈,并注意将评价的结果用于评定教学的有效性。 三、保效小秘诀——远离评价误区 (一).不要为了评价而评价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 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直观的就是学生是否很好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学习成果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加以改进,更为重要的是在改进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加以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应该把评价的最终目的落实到学生对自己作品的二次创作上,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在内心世界开展自我评价从而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产生二次创作的欲望,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二)不为赏识模糊评价 走进现在的课堂,你会发现到处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表扬赞美不绝于耳,批评和指正几乎绝迹。这样的课堂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却总觉的似乎欠缺了点什么。不可否认积极的鼓励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如果表扬过多过滥,缺乏实质内容,学生就会弄不清自己的言语举止究竟是对还是错,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加以改正。 个人以为,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我们不能因为赏识而模糊了评价,表扬和赏识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评价才能获得最大效应。 (三)不要只评价“鱼”而忘记“渔”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常常对学生完成的一个作品—— “一条鱼”,给予评价,却很少去关注、去评价学生在完成这条“鱼”时所需要的“渔”。比如在完成一个综合性作品中,学生要完成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处理和信息的发布,这些技能是学生“渔”的本领,更能反应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如果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能更好地评价学生“渔”的能力,学生抓“鱼”的本领将会更强,再者这些操作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师应充分关注并肯定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向导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开拓创新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就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只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在课堂中进行努力探索,更好的去关注评价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合理正确地运用评价,相信我们必能迎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春天,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 王剑平 普陀第二中学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全程评价》 [2]刘丽静.《课堂表扬语如何取得最佳表扬效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 [3]斯蒂金斯[美]、董奇.《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第四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 [4] 董文杰 平阳县南雁镇中心小学《即时评价,让信息技术课堂魅力无限》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