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知识迁移,推进有效教学 作者:梁绍卫 摘要: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推进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客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激发学习兴趣、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克服思维定势、回归生活等策略,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知识迁移,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纵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基础原理到各类专业软件了解、操作应用,众多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被融合在一起,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构成极大的挑战。面对挑战,如何加强课堂有效教学?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是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捷径之一,也是落实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手段。 何为知识迁移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迁移有时表现为原有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有时表现为后继的学习改变了原有的学习;从效果方面看,这种影响有时表现为积极的影响,有时表现为消极的影响。 知识迁移对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有效性教学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推进有效性教学,可以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节省师生人力、时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计算机课程,它还包括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成为某个软件的熟练工,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在驾驭、认知信息环境和各种不同软件的共性的基础上,对未知信息环境、未知软件功能的探索中形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软件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和以前的信息教学不可同日而语,并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因而在教与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各个软件的各种功能都一一介绍,采取重点介绍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才是高中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手段。 同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环境存在着许多共性,客观上有利于开展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和探索性学习,以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在相同软件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相似之处,如在FrontPage的网页制作中背景设置涉及到网页背景、表格背景、单元格背景,对于这些背景的设置就可以通过网页背景设置为例,分析在网页属性中如何实现背景设置从而推导其它背景设置;其次,在不同的软件中也能找到相似之处,如在FrontPage和Word中应用图像并简单处理图像与在Photoshop中的图像处理;再次,还可以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在新环境中的应用的知识点。如超链接的建立,超链接的建立对高中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初中他们就在PowerPoint中接触到过,只不过将旧的知识在新环境(FrontPage)中得到应用。 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探索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迁移的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学生才爱学、乐学信息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兴趣的方法众多,比较常用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学生面临一个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新奇的情景、有成就感问题的探索,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在学习flash的语句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一个不断重复播放的动画,提出问题,如何让动画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停止在英语中应该怎么说,能不能在动画中使用这样的命令。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实现语句的使用,无形之中学生有兴趣,并且在不同学科之间形成知识的有机联系。 (二)夯实的基础是迁移的基石 万丈高楼平地起,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的基石。对于学习而言抓住基础知识,注重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无形中提高能力。 例如关于信息编码的学习中,涉及到字符的编码、图像的编码及存储空间的计算、不同进制数之间的转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从二进制数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探究二进制数的特征:二进制数是由2个基本元素构成,构成二进制数的每位也只能由这两个基本元素之一,因此1个二进制位可以表示2种不同的值(即0和1),2个二进制位可以表示4种不同的值(即00,01,10,11),3个二进制位可以表示8种不同的值(即000,001,……,111),4个二进制位可以表示16种不同的值(即0000,0001,……,1111),……,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结论——n个二进制位可以表示2n种不同的值。正因为二进制有这个特征所以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1、图像的数字化。如:黑白图像,256级灰度图像,256色图像,当这些图像将它们存储在计算机中,那么就得考虑每个像素需要用多少个二进制位来表示?对于黑白图像来说它只有黑、白2种颜色,即有21种状态,只需1位二进制来表示即可。而256级灰度图像,2n=256?n=8,即256级灰度图像的每个像素需要8位二进制来表示,256色图像也一样。 2、ASCII。每个ASCII码是由7个二进制位进行编码,那么ASCII码一共存在几种不同的编码?128=27。虽然书中有直接的结论,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数的二进制与十六进制转换。问题提出之后,大多数学生可能是先转换为十进制再转换其它进制,方法是可行的,但计算量大,并不是最优的算法。引导学生作以下探索,十六进制中存在着16种不同的基数,即在十六进制的每一个位上可能存在不同的值个数为16种,要将这16种不同的值用二进制表示出来,得寻找16与2之间的关系,从二进制本身的特征来思考这个问题,容易得出16=24,即一个十六进制位对应4个二进制位,总结得出规律:将二进制数以小数点为分界线分别向左、向右每4位一组进行分组,不足4位整数高位添0补足4位,小数低位添0补足4位,再别转为十六进制数,十六进制转为二进制数方法刚好相反。还可以应用到2n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 利用已有基础知识去解决相似问题,无形中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基础夯实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升,能做举一反三,课堂效益也在无形中得升华。 克服思维定势加快知识迁移的步伐 思维定势可以说是学习过程中知识迁移的天敌,它禁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发展。当复习到各类进制之间简单的运算的时候我学生往往会遇到这个情况:从下图1中可以得出字符“J”的十六进制内码是多少?这类题目就要求学生掌握字符的ASCII码表中规律,还要学生在知道十六进制数的变化规律,好多学生往往看到数字就会习惯性的由十进制出发解决问题,习惯上就得出了49+1=50,学生虽然清楚十六进制数的组成基本元素,但在运算过程中没有将十进制加法的运算法则过度到十六进制的数的加法运算中,仍然使用十进制的方法去计算。为此在创设教学情景时应该从多角度去设置,加强学生训练从而突破思维定势给学习带来影响,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图1 (四)知识体系是迁移的纽带 构建具有包容性的认知体系。迁移是各类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广域认知体系。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认知体系的重要性,主张认知体系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旧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同化、纳入到“旧”的认知体系中,并在这个体系中找到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恐惧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学习相当多的软件,虽说不同软件之间他们的功能差距很大,但学习各种软件的方法是一样的,可以通过掌握一种软件的基础之上用类似的方法去学习其它的软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一些功能相近的软件可以适当关注他们不同的地方从而达到快速熟悉软件目的。 比如Photoshop和flash它们一个是图像处理软件,另一个是动画制作软件,咋一看风马牛不相及的2个软件它们真的没有共同点吗?当打开它们的时候至少可以发现窗口中有一些元素的组成是一样的,都有工具栏,图层,还有RGB颜色窗口,工作区等相似之处,而且在基础操作上也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对于图层的操作:它们都可以通过图层属性修改图层名,一般上为方便操作,每个图层都只能存在一个对象,每个图层都能进行隐藏和锁定操作,并且上面的图层都能遮挡下面图层的内容。在这些相同的地方就可以有区别的对待,只要关注这些不一样的功能就成,通过比较才有发现,形成一个存同求异认知体系结构,有助于学生快速熟练应用它们,提高学习效果。 (五)回归生活是迁移的归宿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的归宿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处理现实中问题,而现实中的问题反过来促进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信息课程特点不仅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扎实的实践能力,两者是不可分的。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取有效的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实施有效的处理方法。 例如小华在给远在海外的姐姐介绍自己近来的学习情况的电子邮件,当电子邮件完成后小华想到他姐的机器上可能没有中文字库,那小华该如何快速高效实现地将电子邮件给他姐发送过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是很多的,可以通过自己所学过的英文知识人工翻译,也可以使用学习过的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方法,也可以将信件制成图像,当然也可以让他姐姐安装一个支持中文的操作系统,在这些方法中如何实现快速高效?那就得从各种方法的特点出发思考这个问题了,自己翻译时间长且费力,机器翻译表达不太准确,重装一个中文操作系统他姐长期在海外不现实,而图像在任何机器中显示出来都没问题,况且电子邮件形成图像也非常简单,只要屏幕拷贝加上一个Windows自带的画图就成。 通过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从贴近生活问题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将理论转换为实践实现书本到生活的知识迁移。 综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教学才能得以实现。而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只有在教学中长期认真实施上述策略,学生信息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作者:边玉芳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理念通识培训之信息技术与高中学科教学》、《新课程培训》 4、《信息技术基础》主编: 陶增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5、《多媒体技术基础》主编: 陶增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