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透过学生课堂表情,反思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朱月燕 【论文摘要】新课改以来,情境的创设越来越被老师们重视和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强加的教学情境,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时反而干扰了学生的学习,使“情境”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本文通过在一些公开课中,学生麻木、无奈甚至反感的课堂表情,来反思我们老师费尽心思创设的情境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创设 课堂表情 教学实效
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同时强调:任务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开展教学。于是,“生活化情境”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和运用,各级公开课中的情境创设更是争奇斗艳、各显神通。但是有多少老师真正关注过,自己挖空心思创设的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了呢? 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感悟,发现在一些评优课和研讨课中,教师在情境设计方面花了比常态课更多的心思,但是情境的效果却差强人意。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自己新奇的设计,精心编制各种“生活情境”,但不少强加的教学情境,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时反而干扰了学生的学习,使“情境”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学生在课堂上麻木、无奈甚至反感的表情就可见一斑。下面从一些公开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透过学生的课堂表情,来反思教师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不以为然型——为“生活化”而有意“杜撰”的情境 案例:在一次县级研讨课中,主讲教师非常注重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把《程序与算法设计》教材上的“数字涂抹”问题,加上了一个很具诱惑力的背景——买彩票,费尽心思编制了一个“陈不中”中奖的故事。在情境设计中,陈不中是个超级彩迷,经常会去买“6+1”彩票,但是从来没中过奖。因为买彩票“陈不中”已经倾家荡产,手头只有10元钱了。一天,陈不中碰到了高人。在陈不中再三恳求和保证下,高人终于告诉他,本次“6+1”彩票的6位数中奖号码中,头两位和第四位分别是13和5,第三位和最后两位不知道,这个六位数能被37整除,而且不知道的三个数字加起来正好是10。你能帮陈不中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给出你的思路……。 课堂上,学生们七嘴八舌,气氛异军突起。但仔细观察,学生们的表情很不以为然,并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喊叫、起哄。因为他们知道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这样的“高人”,没有这样的“彩票”,也没有这么幸运的“陈不中”。 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要注意情境需合情合理,引人入胜。情境越是接近现实也就越能体现应用性,更不会闹笑话。如果不是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即使问题得到解决了,但学完了之后学生不会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意义。而有些教师为了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生活化”的情境绞尽脑汁,但是创设的情境内容根本就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过于虚拟而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情境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违背了学习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就如上面这个案例,这个情境绝对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结果大多学生的“不以为然”甚至个别学生出现哄抬的现象也是可以想象的。这是一个伪生活化的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呼唤一个自然真实、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 麻木反感型——忽视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境 案例:在一次省优质课评比课中,针对“枚举算法”这一教学内容,有位教师精心编制了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儿童化的故事情境——“农农与水晶球”。 情境一:农农的惊喜 农农家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商店,有一天,农农的爸爸进了一箱福娃水晶球,他要农农帮忙把这箱货用三轮车送到妈妈那里,同时还叮嘱农农将一张折好的纸转交给妈妈。可农农没等爸爸的话说完,就迫不及待地骑上三轮车出发了。途中,农农一直在想:这福娃水晶球不知长啥样?于是,农农停下来打开箱子,……我要把箱子里所有的欢欢水晶球都找出来。”大家能不能帮助农农找出所有的欢欢水晶球? 情境二:农农的烦恼 农农把所有的欢欢水晶球都找出来放在路面上了,他开始用“韩信点兵”的方式排列起了欢欢水晶球,将所有的欢欢水晶球按三个三个排列,发现最后多出来一个;按五个五个排列,最后多出来二个;按七个七个排列,最后多出来三个。突然他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农农慌忙往路边躲闪,汽车从身边呼啸而过。“OH,My God!还好没撞到。”农农正为自己庆幸,但马上他又发现漂亮的欢欢水晶球已面目全非了,全碎了。这可怎么办呀,农农禁不住大哭起来。 情境三:农农的收获。 这时,农农想起了出发前爸爸给他的那张纸,可纸在哪呢?哦,农农想起来了,原来纸已经被他擦眼泪而扔了,最后终于找到了,打开一看,欢欢水晶球一栏上写着:“欢欢水晶球数量:1**,……。”可惜后面的二个数字因为泪水,变得模糊了。你知道欢欢水晶球的总数了吗? 这位教师想方设法设计了三个一体化的情境片段,使情境做到了全程性,但是创设这么冗长的情境,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农农知道欢欢水晶球的数量,这样的情境对于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显得“弱智”了些,况且其中的故事情境实在过于巧合和虚拟。 创设教学情境,要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来设计,使得教学情境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需要,提高教学实效。而这位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恰恰忽略了这一特点。结果发现课堂没有因为情境的“生活化”而变得妙趣横生。相反,学生的学习表情是麻木的,毫无兴趣,学生没有主观参与学习的能动性。 我们还应清楚地认识到,创设的教学情境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它最终要为教学效果服务。而不是为了情景的生活化和一体化,编制进去更多不真实的东西。另外,冗长的故事情节,也浪费了太多的教学时间,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这些神似的“生活情境”,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的错误理解。我们不应该为了情境而情境,而要让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并使得教学情境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需要,提高教学实效。 神情呆滞型——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 案例:在一次优质课评比的“枚举算法”教学课中,有位教师设计了一个“集装箱车调配问题”的情境。指出这是一批从新加坡运来的肥料在宁波港卸货,要用集装箱车运到丽水缙云(优质课评比所在地)。然后给出“集装箱车调配”问题:肥料共1200箱,每箱占用空间约1立方米,可供调配的集装箱车有两种规格:大集装箱车的箱容为54立方米(最多可以装54箱该货品);小集装箱车的箱容为26立方米(最多可以装26箱该货品)。为了充分发挥集装箱的箱容,要求所有车辆空闲空间之和不超过5立方米。那么车辆调配中心需要调用大、小集装箱车各几辆?要求找出所有可行的调配方案。 这位教师用集装箱调配情境来引出枚举算法的思想,然后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出示相关流程图设计算法、编写及调试代码。一条教学主线的设计无可厚非,可惜“集装箱调配问题”这个情境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远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来说仍是陌生的,无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也就无法让学生借助情境有效地学习。加上当时是个炎热的下午,在这样的情境下听着老师不愠不火的讲述,课堂上每个同学都昏昏欲睡。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如一位听课老师所评价的那样:仿佛阳光明媚的下午置身碧蓝的大海边,听着一首催眠的摇篮曲…… 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就是创设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沟通学生经验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地把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如果创设的情境虽然是一个真实的情境,却远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会导致学生索然无趣,听课时神情呆滞,昏昏欲睡,从而影响课堂效果。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透过学生课堂表情,反思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一)......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