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从信息技术高考试卷研究看高考复习策略的优化 胡红燕 摘要:随着2008年浙江省高考改革的开展,信息技术也加入了高考阵营。作为第一次参加高考的信息技术考试,在众人的猜测中似乎被蒙上一种了神秘的色彩。然而这层神秘面纱随着2008/2009学年度的2次信息技术高考的结束,特别是分析了2次高考试卷后,也随之渐渐的揭开。作为一线老师,经历了这2次信息技术高考,从一开始没有任何高考复习经验的情况下制定初步策略,然后根据各种反馈材料(本文主要参考了高考试卷)进行分析对比,再不断的反思,不断的优化策略。我们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想要提高每一位同学的复习效率和高考成绩。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考复习 试卷研究 优化策略
2008年,信息技术纳入浙江省高考,这昭示了信息技术教育受到空前重视,体现了在信息时代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和谐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经历了08年10月和09年3月两次信息技术高考复习及高考,心中一直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于是,我从两次高考卷入手,分析过后,对比第一次高考复习的做法,对复习策略进行优化,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一、回顾前一次高考复习过程 1、制定复习计划 由于高考复习时间短,差不多在考前一个月内进行,所以制定好有效可行的复习计划,规划好整个复习进度,是高考复习的首要任务。 第一次考前复习,本着谨慎的态度,我以接近于新课的形式对每个章节仔细复习,特别是算法部分,详细的将每个知识点予以讲解。 2、确定复习材料 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指导教学,对课程提出实施建议,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文件。 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按“课标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三个栏目提纲挈领的对关键问题做出了简要说明。特别是在要求中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在教师教学中有着指导作用。 ③书本。包括有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两本材料。教科书是教学大纲,也是复习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复习的客观条件,尤其是时间上的特殊要求,我在使用过程中对内容分重难点进行了筛选,以适用复习进度。当然,书本仍旧是我们复习的重要参考材料。 ④《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信息技术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明确阐述了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是我们复习的大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指导整个复习过程。特别是附了一份题型样例,对我们的复习很有参考价值。 ⑤《总复习导引》 导引中根据考纲列举了各章节的知识点并且有配套练习题,正好配合复习节奏,讲练结合,是重要的复习材料,融入到每节复习课中,非常适用。 ⑥嘉兴市编《信息技术高考模拟卷》 《信息技术高考模拟卷》有模块练习卷和高考综合卷,十分适于高考复习,用于课堂上练习和布置课后作业。 当然除了这4项资料外,还有很多平时高一教学中的材料,不一一列举。 3、做好学情分析 学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也不能随着教师的一厢情愿来进行。在第一次复习中,虽然复习计划一早制定,但是在整个过程中,随着复习的进行,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跟预期还是有不少的出入。如本来安排的课后练习,由于种种原因,发现完成率非常的差,只有30%—40%。在教学进度上,也感觉比较拖沓。这使我感觉到制定的复习计划对学生的预计不足,对教学的重难点把握还不够,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分析高考试卷 在08年10月结束后,县教研室组织了一次高考交流,我分到的任务就是高考试卷的分析。于是我以《考试说明》中的知识内容表为基础,将高考所涉及的题目,包括题型和简要考点,按照考试内容分别列举出来,具体见附表1(由于高考已经进行了2次,故此表中在08年10月的分析基础上加入了09年3月高考试卷的分析,方便对比分析)。 完成该表后,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考试内容分布和考试题型分布情况一目了然,考卷的重难点也显而易见,使我收获颇大。以下是我对高考卷的分析: 1、知识点分布均匀 从表中可以看到,试卷几乎涵盖所有知识点。但是也有个别如网络道德规范,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与特征、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等这块内容就没有对应的题目。解析算法和枚举算法,前者2次高考均未涉及,后者均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又比如第一册中,EXCEL,网页制作2次考试都出到综合题,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则只出现在了第一次考试中。以上均体现了出卷者在出题考察学生时的侧重点。 还有些重要知识点,如电子邮件与电子公告板的应用,08年10月的高考卷中没有相应的题目,而在09年3月中则以综合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相反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这一章节则没有考到。可以看出2份卷子的出题时充分考虑了所有知识点的涵盖。 2、难度适中,重点突出 试卷正像考试说明中提到的“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同时也体现了“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要求。在两次考试中,可以明显看到如果同一个知识点对应有多道考题,如VB各类表达式与标准函数这一知识点对应有四道选择题,则这四题的难度就有明显的梯度,难易结合。 所有的题目都在表中的知识点范围内,考试重点和我们会考的重点(excel和网页制作都以综合题形式出题)一致,考试重点和复习重点也一致。 3、题型交叉 同一个知识点,选择题和综合题型交叉出题。紧扣考试说明,按照难易度和考察点,可以从2次考卷中分析看到题型的变化,非常的有特点。 第一次考试中,选择题和综合题两个题型分布明确,同一个知识点如果以综合题形式出题,就不会出现在选择题中。可以参看表1中,图表处理,网页制作及调试和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这三部分内容。 而第二次考试中,个别综合题的知识点分布就比较散,如综合题1涵盖了ocr软件使用,电子邮件附件应用,图像处理和word处理四个部分,题目灵活,充分体现了考察学生能力的测试目的。 4、知识串联 在归纳过程中,虽然我把试卷中的每道题目按照知识点进行分类,但是实际上试卷出题时非常注意知识串联。特别是算法部分,归纳时虽然把各个题目分在每个知识点中,但是实际上一道题目牵涉到的知识点往往不是一个。好像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表示算法这里,看似没有针对题目,但是实际上算法的表示大多数都是流程图,还有自然语言。再比如08年10月卷的综合题第17题,虽然考点看起来是枚举算法,但是实际上是在理解枚举算法的基础上考的条件表达式和for…next语句。 5、注重三维目标考察 在《考试说明》的考试要求中,一早就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从试卷出题中也可以明确看到考察的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另外,从两份卷子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第二份卷子考的更灵活,更注重学生能力的考察,我想,这也体现今后高考的一个趋势吧。
三、优化复习策略 有了以上的分析结果,我开始对前次的复习策略进行反思。结合了第一次的经验,也由于复习时间的差异,在复习方法上做了较大的改动。 总结经验,制定计划 第一次,以接近与新课的形式对每个章节仔细复习。优点是复习知识点涵盖面全,学生课堂掌握好,缺点复习的重点不够突出,导致复习节奏拖沓。如算法部分,光是排序(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就分别占用了2个课时的复习时间,分别教授了排序的思想以及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 分析了高考卷后,根据试卷特点——既突出重点又不遗漏各个知识点,调整后安排为阶段性复习,基础知识总结和专题复习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点面结合,辅以自编资料,提高有效性学习。 三个过程如下: 1、基础知识复习,对各个知识点按照考试要求逐一讲解。 2、专题形式复习。如算法部分的程序填空,作为考试重点,综合很多知识点,对学生要求较高,是学生较为头疼的一个模块。针对这个现象,我们特意安排了1-2个课时做了一个专题复习。精选出代表性的题目,讲练结合,一方面巩固知识点,一方面教授解题技巧。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较好,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通过综合练习进行巩固冲刺。 、摸底学生,研究心理 第一次复习课,当我自以为做了充分准备,信心满满的进行授课时,却发现学生的情况远比我想想的复杂,每位学生的考试目的,到课情况,学习状态都不尽相同。比如说考试目的,只有大概20%的学生是因为要考个好的专科好的专业而来,其余的通过了解,有的为了体验高考,有的为了保底专科等。考试目的的不明确显而易见的影响了其学习的效果。 调整策略:摸底学生。包括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目的,学习定位心态等。方便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措施进行心理干预,调整其学习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摸底措施有: 1、调查问卷。教师将需要了解的情况列表让每位学生如实填写,据此对该生有个初步估计,以便于今后教学和辅导的进行。 2、随堂测验。由于学生会考结束后就没有在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程度很难估计,所以通过测验这个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估,非常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计划的制定。 心理干预措施: 1、集体辅导:主要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这个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鼓励。 2、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某些学生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聊天等形式(可以请教班主任老师或者心理老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立足课本,筛选资料 第一次,确立了复习材料之后,在授课过程中以《考试说明》为大纲,《总复习导引》为指导,基于书本,以市编模拟卷作为主要练习材料,进行初次的分析整合,然后用于复习。 第二次,在首次复习的经验基础上,对各种材料再次整合。继续研究《考试说明》和《总复习导引》,结合高考试卷分析结果,领会考察目标和考察重点。调整后,将提炼过的复习重点提要依据章节随堂发给学生,筛选题目,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布置定量作业。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后学生的复习效率。 另外还有一点体会就是不要因为复习材料多了而忽略课本的重要性。如两次高考都考到了关于word的功能,观察这两道题目你会发现,恰好正是课本上提到的2个功能。所以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纲要,还是要精读细读。 、抓紧课堂,做好记录 第一次,随着复习课程的进行,发现很多地方需要修正,包括复习计划,对学生的预期,还有教学方法等。 第二次,根据首次复习的经验,继续做好学生的学情记录。通过每次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后练习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全面分析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到本次高考结束之后,综合评价学生表现,以利于下次复习策略的制定。 参看下表,简要的记录了学生每次的到课情况和考试成绩。 序号 姓名 班级 2.27 3.1 3.1 3.6 3.10 3.12 3 9 √ √ 74 4 10 √ 73.5 5 11 √ 57 6 11 √ √ 7 11 √ √ 86.5 、申报课题,持续研究 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高考才开头,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相信对本学科的重视度会越来越高。制定复习策略——分析高考试卷——优化复习策略,这个过程在今后的每次高考复习中,也会不断的进行和重复。为了更好的实施研究,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本人还申报了相关的课题。通过课题的方式,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相信可以督促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不断的优化我们的复习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有效的方式。 最后让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今后的高考复习工作,在分析高考试卷,反思,优化复习策略的过程中,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也祝愿我们的考生能够在下一次的高考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附表1:08年10月和09年3月两次高考卷知识点分布表(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说明:考试采用书面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题型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单元 信息与信息技术 内容 08.9试卷 09.3试卷 1.信息、信息的载体及信息的特征 选择题1:信息特征 2.二进制、十六进制与十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选择题17:二进制和十进制计算 3.ASCII码和汉字编码 选择题4:内码 选择题12:汉字点阵码 4.声音、图像和视频等的信息编码原理 选择题5:数字化 选择题15:声音质量(采样频率和量化分级的细密程度) 选择题8:声音采集 选择题16:编码 5.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选择题3:虚拟现实技术 选择题7:人工智能 6.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 选择题1:密码安全性 选择题3:信息安全 7.网络道德规范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从信息技术高考试卷研究看高考复习策略的优化(一)......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