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018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校长人性观与管理策略 [摘 要] 人性观问题是教育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新世纪学校的灵魂,校长必须树立符合新课程发展的人性观,确立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系统,形成有特色的管理策略,促进学校的师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在简要回顾人性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关注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对校长的管理行为从两个层面进行诠释,以期对新时期校长管理行为转变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复杂人 以人为本 管理策略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变成现实的。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新世纪学校的灵魂,校长必须树立符合新课程发展的人性观,确立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系统,形成有特色的管理策略,促进学校的师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性观发展历程 人性,指人的各种特性或属性的总和与概括。人是一个整体,人性的结构是一种整体系统结构,表现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子系统。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总和所决定的。人性具有历史性,它取决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的自然属性——即一切本能、欲望、情绪。一切生理方面的性格反应。这是人相同于或类似于其它动物的共有的本质属性;人性中的社会属性,是指由人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人的类特性。人性的社会属性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人的群体性;人的合作性;人的归属性;人的社会化性。这是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有的本质属性。二者之间必须保持协调关系,否则难免偏颇,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人性观。人性的精神属性是指人在精神需要、精神能力,特别是精神生活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性。而人性中核心的追求在于倡导精神生活。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