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874
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内容摘要]: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较为迅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农村教师外流、分布不合理、质量偏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新形势下,要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存在问题,必须加强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师资培训。 [关键词]:农村教师管理难点与对策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而农村教师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培训。 一、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 受着诸多方面的影响,教师队伍管理在队伍建设,素质发展,结构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不稳定性、不合理性、不均衡性等问题,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工作和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一)、农村教师不断外流。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由于区域间经济的差异和人才流动的社会化,为农村教师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因而,“外流型”增多: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有三种去向:一是走出农村,进沿海、大中城市,谋发展;二是走出“师门”,进其他行业,谋出路。转行:到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任职高就;下海:有的受利益驱动,金钱物质诱惑,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新的变化,做了老板,当了经理;外借:政府部门因缺乏文职人员,就从教育部门借用,几乎都是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以上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在岗教师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三是近几年退休人员增多,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社会录用的民办教师人数众多,大多数都在这几年退休,教师队伍减员严重,再加上这几年分配的人数较少,补充困难,主要原因是县区财力有限,保工资都存在困难。特别是大专、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 其次是“内流型”增加:一是走出公办学校,进私立学校,追求“三高;二是由农村进镇区,由乡镇进城区,以至都市;三是由离家较远的学校流向靠近家乡的学校。①另外,农村教师除了“显性流动”外,还存在着“隐性流动”趋向。所谓“隐性流动”,是指有外流或内流的意向和情绪表现,但尚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较多的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隐性流动倾向、情绪,对教学工作和学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②农村教师分布不均。由于农村教师流动大,城区与农村教师分布上不均衡,农村教师少了,缺编现象严重,特别是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少了,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集镇与乡村教师分布不均衡: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人满为患,乡村完小和教学点缺乏教师,有的完小只有七、八个教师,缺编的由临时代课教师来上课,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同时加重乡镇、村及农民负担。 (二)、农村教师素质偏低。 录用层次低: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社会录入的,有民办转公办的,从高中生中招录的合同聘干教师、从社会招聘临时代课人员。年龄编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法落后,无法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显得力不从心。学习培训少: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困难,几乎无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参加教科研活动,加之学校无骨干教师,学无方向,学无榜样,学无示范。职业观念缺乏:因受种种原因影响,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进修、不学习、满足现状,撞钟式教学。学习无动力,提升学历为的是评职称;教科研与自己无关,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自己无须去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标;旧观念不及时转变,一味地应试教育,一味地传播知识,一味地主观追求浮躁的东西;责任心不强,职业意识淡薄;部分优秀教师在评优晋级、提拔使用后,就到了二线,不再任课,造成极大浪费。 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存在着学科专任教师结构不齐整,老、中、青年龄结构不合理,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不配套的现象。第一,学科结构存在着专任教师配备不齐的问题,农村缺乏英语、信息技术、艺术类、劳动技术、常识类等专业教师,有的学校无法开设,学生上自习课,有的学校只能由非专业教师兼任英语、劳技、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差,严重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第二,老、中、青年龄结构存在着老多,中、青年少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学无激情的多,工作无压力的多,学习无追求的多。第三,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不配套,存在着层层拔高使用的问题,高中教师缺乏从初中选拔使用,选择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初中从小学选拔使用,把那些学历层次较高、工作成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选拔出来,教学初中的数理化,造成教师资格与岗位不一致,造成小学、初中教师师资质量严重下滑,农村本来就薄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村教师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人事管理不活。为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开放式人才管理,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人事改革力度,人才流动体制逐步完善。可地方上却存在着体制不活,贯彻不力,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没有迅速“建立健全起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待遇不高。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其一,教师队伍宠大,县级财政困难,负担过重,教师的工资、福利、医疗等社会保障建设还不够完善;其二,地区间经济差距较大,虽然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差距明显,经济不平衡,造成了人才流动的不平衡,致使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密集,贫困地区人才匮乏;其三,民办学校在教师待遇上调整提高,与公办学校停滞不前形成很大反差,宏观上造成人才外流。 1、继续学习不够。教师缺乏学习培训。宏观上,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数量不能多,动作不能大,层次不能高,否则学校经济无法承受。主观上,教师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意识不强,缺乏职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2、师德建设稍薄弱。学校在注重了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业务水平的培训,忽视了师德师风建设,部分教师职业危机感不强,竞争意识不浓,责任意识淡化,有的教职工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事业心,有些教师缺乏人文修养和教育关怀,这些问题给农村教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影响着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 三、农村教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在细致地查找问题,深刻地剖析原因的同时,我们要切实地解决问题,找出路求发展,积极工作,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和适度超前的理念办教育,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加强调节,建好教师供给渠道,注重学习,抓好教师培训,改善办学条件,想方设法为教师营造和谐、优雅、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1、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在宏观管理教师的同时,必须赋予基层校长一定的人事管理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建立起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培养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以高尚的人格来带动教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