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管理原创毕业论文
|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
教育管理论文下载
|
教育管理原创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
体育教育论文
|
免费教育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毕业论文 →
教育管理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现成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教育论文网
->
免费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分层研究(二)
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分层研究(二)
本文ID:LW21743
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分层研究(二)
所谓“高”,就是不论什么类型的高校,都仰头望高,以北大、清华为追赶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实已经存在事实上的分层:首先是处于顶尖水平的,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985工程”大学;其次是“211工程”大学;第三是各省、市、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第四是省市共建、以地级市为主的地方性院校。这种分层是办学水平、投资方向、学校特色和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特色体现,都能够在符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办成名校,成为一流,相互不可替代。
然而,在求“高”的影响下,许多高校放弃了自身之长。例如,一些刚刚升本的学校明确提出要抓住重点,加大投入,在若干年内争取拿下硕士学位点,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建设拿下博士点,导致最重要的本、专科教育质量急剧下滑。当这些目标短时期内无法实现时,许多高校便期望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考研活动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层次,成为名副其实的“考研基地”。
所谓“大”,也是近年来许多高校片面追求的目标。这种“大”,一是体现在校园面积大。许多高校想方设法多征地,多盖楼,建造具有标致性意义的国际会议中心和超大型广场,建设豪华型校园等。为此,他们不惜大规模举债,美其名“超常规发展”。二是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规模。由于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师资力量匮乏,许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都是若干个班级合在一起上课,甚至连专业课也是如此。这种“外延式”而非“内涵式”发展思路以外在数量的增加掩盖了内在质量的下降,数量越多,质量下降越快。
所谓“全”,就是不论哪个层次的高校,都以学科门类齐全为荣为乐。第一、二层次的高校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和国家的行政干预,形成“名校+名校”的“强强联合”,迅速地将学科门类整合齐全,而第三、四层次的高校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这一方式,短期内变成了综合性高校,反正学科门类越多越好,越全越显得气派。一些过去颇具专业和学科特色的高校因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即综合性,变得面目全非。
有的理工农医院校以为开办一些人文社科专业就成了综合性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相应提高,这是一种误解。由于专业和学科之间的疏离与隔阂,并不能真正实现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与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相互融合。一些以农学、林学、工学、理学或医学见长的高校,新增了法律、新闻、艺术、经济等热门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师资却并不充足,水平也不高,培养的人才自然缺乏竞争力。不但如此,这些文科专业也很难对传统专业产生实质性影响,因而对理工农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无切实提高。所以,“全”的结果是面面俱到,但样样不精。
正是因为处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往“一流高校”这条“单行道”上行驶,并未各归其道、各安其位,从而造成严重“阻塞”,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的混乱,出现了同质化趋向,导致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失调,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三
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处于一种整体雷同的格局中,各高校不能迅速转变自身角色,不能够准确定位的话,各个投资主体都会转移投资目标,这对高等教育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目前,这种层次不明、同质化趋向严重的现象培养了越来越多“雷同”的“产品”。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步从过去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并逐渐形成“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格局。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些学者和大学生将其归咎于扩招,即“多收了三五斗米”。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我国毛入学率为19%,处于世界上第60多位,大体相当于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大学生在校人数和毕业人数与整个社会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就更低了。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趋同、趋高,特色不明显。
以我国现有的较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中低端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量很大。而趋高、趋同教育所培养的“产品”,面对市场多样化需求时无法找到匹配的工作岗位,只得被迫挤占更低职位的岗位,使求职者的满意度降低,进而出现广泛的不正常流动,频繁“跳槽”,导致用人单位不满,进而导致整个市场“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同时,他们的薪金期望也引发了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涨,使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上个世纪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就是明证。
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人才。研制“神五”、“神六”的是人才,生产锅碗瓢盆的也是人才;设计汽车的是人才,在汽车工厂第一线进行操作的同样是人才,两者不可相互取代,也都不可或缺。只有前者而缺乏后者,人才的“链条”就会断裂。当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时,社会便会“持币观望”,高校的作用和影响就会逐步下降,无法彰显其足够的张力。
那么高校与社会如何衔接?著名高等教育学家纳伊曼把它称为高校的“第三个危机”。他警告说:“人们往往很满足于通过大学生和年轻教师或多或少地参加高等学校的管理来解决这个困难。实际上问题不仅仅在于是否参加管理,而是涉及到高等教育所遵循的目标,涉及到高等教育要适应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要适应一个就业市场。这个就业市场开始对大学,甚至对最著名大学里出来的‘产品’表现出不满。”[7]进而言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当大量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时,他们极易聚集起来,形成一股“亚文化群体”和反社会的力量。韩国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是前车之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
/3/3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
(充值:元)
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分层研究(二)
......
本论文《
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分层研究(二)
》在
免费教育论文
栏目,由
教育论文网
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jylunwen.top 更多论文,请点
教育论文
查看
上一篇
:
关于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的探讨
下一篇
:
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点击查看关于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分层
研究
的相关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教育管理原创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
体育教育论文
免费教育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原创毕业论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