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管理原创毕业论文
|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
教育管理论文下载
|
教育管理原创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
体育教育论文
|
免费教育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毕业论文 →
教育管理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现成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教育论文网
->
免费教育论文
-> 挣扎着沉沦——《围城》的存在主义解读(四)
挣扎着沉沦——《围城》的存在主义解读(四)
本文ID:LW21728
挣扎着沉沦——《围城》的存在主义解读(四)
三、 自由和孤独 (“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曾经说,个体在人世间的本然处境是绝对的孤独无助,“此在”融身于其中的实在世界无法为他的生存提供坚实的根基和意义根据,使社会习俗只能令人沦为非本实的存在状态,孤独个体想要获致本然的自我或本真的存在,只有对其生存负有全责,独自担当生命的全部问题。
围城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梦魇般的陌生的世界,而围城中的人是痛苦而孤独的个体,孤独,是无数哲人和文人思索过的问题。早在1915年,劳伦斯就在《恋爱中的妇女》中通过主人公之口说,“我和别人之间的距离,有如一颗星与另外一颗星一样遥远”。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也说,“我们全受到了被单独禁闭在自己皮肤范围内的处罚”,在荒谬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孤零的一个人,无法自解,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的价值和尊严感正日益消失,人们在希望破灭、爱情死亡之后,生活没有了目标,自我没有了归宿,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疏远与敌对增加了人们的孤独感。
作为一个精神生活的流浪汉,方鸿渐虽然身处芸芸众生中,却无时无地不感到被抛弃的孤独,实际上,他虽然顽固、懦弱,但却向往自由,追求理想,他企图超越重重困难,换来的却只有不断的失落感和时时袭来的孤独感,他不能和父亲,以及同时代的年轻人沟通。他像是一个过客,孤独地穿梭着,先是失恋,后失业,最后连家庭也破散了。他在和赵辛楣的交往中也有孤独的感慨:“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象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彼此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通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而在爱情中,他也倍感孤独,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后,觉得“卧室里的沙发书桌,卧室外的树木和草地,天天碰见的人,都跟往常一样,丝毫没变,对自己伤心丢脸的事全不理会似的,奇怪的是,他同时又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魂,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人家的天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 …”而他与所爱的人“譬如黑暗里的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的船舱的灯光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
在职场上他和同事之间难以相处,而在爱情中,他和苏文纨失之交臂,和唐小芙无法沟通,即使在和孙柔嘉结合之后,双方仍然不能摆脱隔膜,连最亲密的人都心存隔膜,又如何与别人交流呢?相处芸芸众生中,却相隔如天涯,这如何不让人觉得孤独和无助?无怪乎方鸿渐会想,“在小乡镇时,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人家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很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仅有的是“我”在荒谬的世界中“在”着,**自己而“在”着,至于别的什么东西,只能是归之于飘渺。因此,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世界,人际间的淡漠与冷遇笼罩着我,使我生活在一个被抛弃的世界里,孤独和痛苦以及无依无靠处处包围着我,使我不能呼吸,方鸿渐在无数的隔阂中才发现人们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希望去以来别人,因为人们之间的残酷早已经使人自己忘却了“人在”的事实,而只有在无助、悲痛的境遇中,我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的人还存在着,这是一种最真实的“存在”。
这既是方鸿渐的心理现实,也是所有人的心理现实,也就是说,这是社会的心理现实,钱钟书透过这种隔膜的生存状态来洞察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境遇,揭示乱世中人物心灵的孤寂和灵魂的无所依归,当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沟通已经成为遥远的神话的时候,每个人的心灵便只有被令人窒息的孤独和寂寞所充塞了。
萨特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他又说,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于人的自由中。[4]所以,人是孤独的,而人也是自由的,正是因为人孤独,所以才更自由,这种自由是孤独的自由,萨特的《墙》中的主人公伊比埃塔认为生死之间其实只是一道墙,越过了墙就是生存,而其实孤独和自由之间也只是一道墙,超越了隔墙,超越了孤独,就获得了自由,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说:“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选择”,由此可见,他认为,人处在客观环境中,就要做出不断的选择,人没有选择环境的自由,却有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的自由,并且人要承担自由选择之后的结果,这就是萨特“自由选择”的原则。
任何人对环境的选择,都要受制于环境对他自身的选择,在当时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环境中,作者揭示了环境对人物遭遇命运的影响,也揭示了其实痛苦的人生只是荒谬的世界的产物,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不仅仅表现在他的外部环境成为其痛苦与孤独的人生的客观因素,更积淀和内化于他的心灵深处,直接构筑着他的“精神围城”,他接受了西方新文化思潮,却又受限于传统的封建思想,在这样的矛盾中,他不由自主地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被传统文化所淹没,这就是他痛苦虚无人生的根本原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
/6/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
(充值:元)
挣扎着沉沦——《围城》的存在主义解读(四)
......
本论文《
挣扎着沉沦——《围城》的存在主义解读(四)
》在
免费教育论文
栏目,由
教育论文网
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jylunwen.top 更多论文,请点
教育论文
查看
上一篇
:
关于表现性素描的教学体会
下一篇
:
创建和谐校园的探索与实践
点击查看关于
挣扎
沉沦
《围城》
存在主义
解读
的相关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教育管理原创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
体育教育论文
免费教育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原创毕业论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