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教多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这种教学关系甚至曾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移易的教育教学规律。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越多,学生越学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潜能呢? 关键词:少教多学 优而精 简而活 真而实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逐渐自发地形成以变革教学关系来改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潮,我校开展的“指导——自主学习”实验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其核心思想就是变“先教后学”为“以学论教,少教多学”。希望它能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改变了以往外在性、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针对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教学内容“优而精” 一般人都认为教和学成正比例,学生要多学,教师就须多教。李显龙总理所提出的 “我们少教一点,学生就能多学一点”,并不是天方夜谭。少教多学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实行。少教不等于不教,多学也不是指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越长越好。但如果教师从课堂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的话,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课堂内容准备充分。但往往还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课堂有些虎头蛇尾。长期下去,学生摸透了教师的个性后,在下半节课的时候,往往教师还没有结束内容,有的同学已经显出不耐烦的样子。特别是信息技术课,课堂上总是要用到电脑。学生到机房后,如果控制不好课堂的秩序,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2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一节,许多同学由于在初中乃至小学的时候课堂就学过有关的内容。所以对于课堂上的内容有些同学不以为然,第一年的实验课我用“全世界有多少个同名同姓的你”为主题练习网络查找,接着“这个城市有多少个同名同姓的你”,接着“这个学校有几个同名同姓的你”慢慢提炼关键词,刚开始有些同学很是兴奋,但后来却发现好多同学在网上百度“晃”一下就不再做作业,而是做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课后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发现好多同学对此并不是很感兴趣。07年有幸参加省教育厅举行的微软携手中国教育的活动,教授在给我们培训的时候提到:“我们的课堂除了书上知识之外,还要更多的关注这样的内容能不能带来更多的知识迁移?不能说为了讲而讲,满堂灌显然不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多下功夫。”回来后我把教授说过的话认真思考,将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完善的课拿出来好好琢磨。突然间我想到了,如果在《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一课,我让同学们进行电脑配置并且写明为什么要这么配,除了练习网上查找外还顺带熟悉了一下计算机内部的一些部件功能。第一次试验下来,发现同学们不再无所事事,个个都在努力配置电脑,个个都在想方设法找相关的信息。事后在同学们的作业做后感中发现大家有很多的收获,而不再觉得课堂无聊。 二、教学环节“简而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与传统模式不同,教师的作用不是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而是要帮助、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创设全新的教学环境,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能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启发学生不断探究,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引发创新精神。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浅谈“少教多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