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联系实际
Computing和ICT的目标都最终落实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作为这一理念的贯彻,在课程内容中讲解了大量的实际问题。例如ICT课程中,信息通讯技术如何应用于一些组织机构 (How organisations use ICT)及其对社会的影响(impact of ICT on society)都是主要的篇章。ICT应用于薪资系统、人力资源、库存控制、教学、出版、广告、监控、家庭娱乐、拍卖等非常具体的问题,在课程中都是以独立的知识点出现的。
同样,在考核体系中,Computing专门有20%的比重就是做一个自己选题的实际项目,而ICT有60%比重的笔试题是结合实际的题目,且与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考试分开。例如2008年ICT第四部分考题给学生的任务是:将南印度汽车公司的业务流程自动化,创建菜单系统与客户通信,并完成系统的用户说明书。
国内的课程大纲中对信息技术结合社会实际也是非常重视,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如A-Level这样贯彻在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当中。在作为“指挥棒”的高中会考和信息技术竞赛中,这方面的考题相对偏少,教师的授课也多注重理论讲解和程序编写。不过现今已有不少的国内教师开始不断在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和理论创新[4][5],那么如果借鉴和学习A-Level在这方面的经验将是非常有益的。
3.4技术特性
和国内将信息技术学科分类为技术课程一样,Computing和ICT在A-Level中也属于技术(Technology)课程,在大学中也将属于工科范畴,这就是信息技术学科区别于数理化的重要特点:立足应用,为工程项目服务。体现在教学中,既包括学习内容本身,也包括研究方法和工作规范。
例如,在ICT的系统生命周期(systems life cycle)课程中,详细讲解了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测试(development and testing)→实施(implementation)→工程文档(docu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的系统开发全过程。再如,Computing软件开发的教学内容,从项目可行性分析,到软件开发模型,直至软件维护和淘汰。这些内容其实就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工作规范。Computing最后一门考核的评分标准也基本是按照上述步骤分步给分,程序的编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占比30%)。遵循这些规范,才是在做事而不是在做题。但在国内的课堂上,这些内容虽有提及,但涉入较浅。
事实上,上述问题同样涉及到我们希望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应该说,国内在高中阶段,理科占主导地位。所以对于属于技术学科的信息技术,往往会采用理科的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体现学科特点,其意义将不仅在于把握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还在于建立学生区别于理科的工程思维、项目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