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构筑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网络防火墙 无锡市新区江溪小学 黄献忠 214026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接近全民上网时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庞大的共享资源、全新的交流方式,如何运用网络技术,能给学生群体创设一个绿色健康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防止网络沉迷,保护这一网络最大群体的心理健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须全社会共同参与。 关键词:群体心理 全民网络 媒体素养 网络社区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6月8日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底,中国3.84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约占1/3,未成年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和有害信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2010年4月8日,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省互联网行业管理服务中心、江苏省互联网协会联合发布了2009年度的《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称,2009年全省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5.5%,近一半的青少年在10岁之前开始接触互联网,青少年群体接触互联网正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这也就标志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全民上网”时代已经来临。江苏省青少年上网的最主要目的是学习,查找资料是青少年网民的第一应用,可以说网络也是学生的老师。但家长老师比较担心的“网络交友”和“玩网络游戏”现象在江苏青少年网民中也较为普遍。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始终把保护未成年人放在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优先地位。白皮书披露,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的网络工具,鼓励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全社会都应当及时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构建一道“防火墙” 一、构建网上学校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 在学校这个大群体中,包含许多师生员工的各种小群体。网络远程教育再发达,在可预见的将来并不能让学校消失,因为学生到学校学习的不光是学习知识,还有满足学生身体锻炼和社会体验等等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网络的发展为学校的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氛围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 (1)加强硬件建设,满足师生教育需要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应当满足校方、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主要部门的管理、教学沟通、信息获取的需求,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IT服务保障能力,构建和谐平安数字化校园。学校如有可能低年级便开设设信息技术课,有组织地开放学校绿色网吧,保证学生的上网时间,有效利用学校的网络软硬件资源。 (2)做好学校网站,挖掘校本德育资源 好的学校网站能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通过校史校训校标校歌名校友等能很好的发掘校本德育资源,让师生产生群体心理认同感。 (3)开放网站平台,全面展现师生风采 学校网站不光要宣传学校的风采,还必须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当前条件下,在不涉及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的给他们提供空间,如个人影像、各种作品,哪怕是短短的一行文字介绍,能在学校网站上“露脸”能更快地产生群体归属感。 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关注网络动态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网络的发展实质上是给我们增加了一块教育教学阵地,拓展了时间与空间。如果在这个阵地上被动退守,必然被其它力量所占据。 (1)适应网络发展,掌握网络应用 由于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权威”。有人戏称学生生来就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土著”,而教师只是这块领土的“数字移民”。当学生已把上网当家常便饭时,教师还不会或者无意应用网络辅助教育教学是不称职的表现,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也会受损。所以教师不能放弃对网络这块阵地,应当积极面对,试水各种网络应用,对网络上的新名词新现象一定要有所感知,扩大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群体心理动态,正确应对与引导,防患于未然。 (2)应用网络技术,拓展教育时空 网络信息技术之河川流不息,对学习与教学的影响必将持久而深远。网络使得师生间的沟通多了一条途径,较之现实中的面对面接触有更大的自由度。不管是辅导学习还是心理交流,可以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工具、个人博客、交流论坛、虚拟社区以及最新的“微博”等,形式更加多样方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作为引领者加以掌握。 三、建立班级网络圈子,打造和谐群体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为学生提供了获取同伴关系的新型方式,扩充了同伴间的交流模式,为儿童对同伴关系角色的期待、情绪支持以及在同伴关系建立过程中的行为模式提供了逼真的虚拟现实,并且摆脱了物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补充了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接触。“班级”是学校中基本的教育单位,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所,网络与现实的班集体相结合,就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社会聚焦和交往方式。 (1)建立班级网站,开展实名交流 群体心理的特点之一是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与目标,并围绕这个相同的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把个人的成就、努力和发展与群体联系起来,逐渐意识到自己归属的重要性。建立班级网站,并找一个适当的名称命名,定“班训”、“班规”,展示班级每一位成员的风采,实名发表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激励,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心理凝聚力,营造一种进步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2)建立班级QQ群,体验民主平等 群体心理的特点之二是每一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使群体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班级是个小社会,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但网络给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运用腾讯QQ这个大家熟知的软件的QQ群功能,可以给每一位学生以及老师间在QQ群里面平等对话的机会,共同参与学习和交流,是现实学习生活最好的补充。据笔者统计所在学校除五年级以上因为教学需要人人申请QQ号以外,三、四年级自发申请QQ号的学生在55%以上,日益完善的QQ功能还将对学生学习产生更重大影响。 (3)培养小小网管,掌握舆论导向 群体心理的特点之三是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在群体中为了制约各个成员的活动,就需要用某种规范进行调节。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个体心理离不开群体心理,群体心理脱离个体心理则不会存在,这是研究群体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宣泄自己的情绪,从博客日志、评论留言、论坛贴吧和签名微博等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教师有时会疏于察觉,这时培养小小的网络“卧底”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动态显得很重要,及时表扬和提醒有助于掌握舆论导向,教师要加以运用。 (4)开展主题活动,增进团体合作。 团体合作是较高级的群体活动,一般成员各有专长,有分工有合作。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有时也会泥石俱下,调查指出,对于青少年类主题网站,近一半青少年认为网站的内容过于单调,有45.5%的青少年认为主题网站的版面没有新意,认为网站信息量太少的占31.4%,所以让青少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是这一问题的很好解决方式。 为此,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VCT(虚拟教室漫游)学习项目正积极推进中,学生探究小组通过网站或PPT的形式复制对某一主题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共享团队学习成果,这样的活动能提升学校师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培训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很有帮助,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合作也增进了团队成员间心理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有益于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随着项目的进一步推进,会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并形成更多的网络学习资源。 (5)多方开展合作,防止网络沉迷。 研究网络传播的知名学者杜骏飞分析道,青少年接触网络本身是天经地义的,就像在电视里看新闻一样,“没有人会反对自己的孩子去看新闻联播”,但是网络作为一种媒体,信息量巨大而且多数未经“把关”,青少年涉世未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伤害。“但因此禁止青少年上网,难免因噎废食。”,所以,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我国政府将积极推进“母亲教育计划”,帮助家长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工信部也提出,2009年7月1日起新售电脑将预装上网过滤软件-“绿坝-花季护航”;一些软件厂商也给未成年人定制了专门设计的浏览器,如糖果浏览器等;实名制上网也是有效监管学生上网行为的方法之一,如天娇科技公司为学校定制的卓冠防火墙已经实现了这一功能。 现阶段,对学生上网行为仅仅是限制是不够的,为未成年人这一最大的网络群体提供有益、健康的网络社区和资源是根本,这也是商机,所以网络软件厂商纷纷在这一市场上投入资本,开始角逐。网络游戏因其开放性满足了少年儿童宣泄、释放紧张的需求,摆脱现实中的约束、孤独,在轻松、安全中实现自己的“欲望”,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同时,网络也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与虚荣心,实现对困难、失控现实的逃避。爱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创造游戏化的场面是各厂商推出针对儿童的网络软件产品的共性。如《赛尔号》、《摩尔庄园》、《奥尼大陆》、《放学网》、《一起学习网》、《学乐吧》等等不下数十种,这些网络产品有的是通过儿童口口相传,有的是通过提供学生竞赛平台传播,有的则是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展研究推广。笔者认为,学校教育辅助型的网络社区更有生命力。试想,如果不通过与学校开展合作研究,与现实班级群体相结合,也就很难取得家长的信任,最终也就无法实现利润,产品终将如一阵风淡出市场。学校和家长也不应排斥这些以盈利为目的公司产品,前提是不论以何种组织形式,要能够为学生、学校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网络交流环境,构建以群体活动为主的学习型社区,与现实学习活动结合,不能任由学生在网络中迷失。 四、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指引学生健康生活。 (1) 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正确理解虚拟与现实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所陈刚指出,媒介在儿童群体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发挥重大影响。电视的出现影响了增加了学生的眼界也挤占了学生群体间现实交往的时间,网络出现后有取而代之的倾向,但网络以虚拟现实的形式提供了群体关系的新型方式,扩充了群体间交流。网络形成的友谊因为地域、即时性、真实身份等限制也并不足以给一个人正常的社会支持,沉溺于网络的儿童显然难以较好地整合自我,获得的人际支持大多数在其期望值以下,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弊大于利。 对于小学生,关键要让他们知道,媒介所呈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别的,从媒介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和看法只不过是很多现象和可能的观点中的一部分而已,帮助他们消除对媒介内容的迷信和照单全收;学会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欣赏、理解所看到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三网合一”的推行,人们的媒介消费特点将和现在有很大不同,主动式媒介消费将愈来愈重要。与此相对应,今后,学校教育将只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部分,通过社区学习(包括虚拟社区型)的终身学习将不可避免,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十分重要。 (2)加强网络健康教育,文明安全健康地上网 可以说,虽然信息技术教材一再改版,也不一定能跟上学生的需求,所以学校有必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根据大纲要求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和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应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长期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光是学生心理健康,这里的健康上网还包括生理健康,让学生知道长时间接触电脑对儿童生理产生的不良影响,让学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有组织有计划的上网。 信息技术课中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群体心理健康方面主题活动,展开大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案例的整理了解网络是个复杂的大环境,要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群体间相互关心,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营造健康文明的上网氛围。 (3)培养群体多样的兴趣爱好,体验真实的多姿多彩 虚拟现实技术以技术身体的临场取代了生理身体的在场,虽然会产生群体心理的认同感,但会逐渐弱化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办事集中能力等。要让学生理解学生阶段信息技术只是部分学习任务之一,网络也仅是学习工具之一,如果能有意识地让班级群体每一位成员都能达成其它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各种文体特长,组织各式各样的团队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现实生活找到成就感和认同归属感,这远比网络世界给予的强烈,在这方面,学校和家长可以做的事有很多。
参考文献 《媒介技术变迁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陈刚 《现代教育技术》,2010.6 《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江苏通讯管理局等,2010.5 《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国国务院新闻办,2010.6 《公共心理学》,姚本先,2006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