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研组建设 刘倩 浙江省慈溪市掌起初级中学
[摘要]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集体教研氛围的熏陶和锤炼。信息技术教研组由于其专业的技术化,工作的繁杂化,专任教师少等特殊性,往往形同虚设,甚至根本不设,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促进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建设,才能进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新课程 教研组建设 专业成长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集体教研氛围的熏陶和锤炼。教师只有在教研组织中,在参加各项教研活动中,个人的才能和水平才能发挥和显现出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对学科教学更具有直接的引领作用,把教研组建设成为教师协作共享、共同成长的摇篮,对学科的发展,教研组的发展,教师个人的成长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研组由于其专业的技术化,工作的繁杂化,专任教师少等特殊性,往往形同虚设,甚至根本不设,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促进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建设,才能进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下面我就信息技术教研组的现状及解决的办法谈谈我的想法: 存在问题一:教研组人少,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由于学校规模所限,而且信息技术学科周课时少,因而所配置的专任教师就少。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集体备课越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减轻教师负担,还能达到资源共享。但是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来说,一个学校最多只有三四个人,而且通常是一位教师任教一个年级,规模小的学校是由一人任教,甚至有的学校还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课,而非专任老师往往靠向其他学科。这样,集体备课就成了空谈。由于人少,信息技术老师处于各自为阵,自我发展状态,缺少交流研讨的氛围,正常的教研活动很难开展起来。 解决办法:加强区域联合及跨学段、跨学科联合: 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虽然各有特点,但教学的基本技能是相通的。信息技术教研组可以积极参与其他学科的教研活动,学习其他学科课堂语言的艺术、掌控课堂的能力、调研方法等。同时各镇可成立镇信息技术中心教研组,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联合起来,为信息技术教师创建了一个开展教研活动的平台;相邻的几个镇也可组成区域的教研大组,全区域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问题,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研氛围,在互相学习中促进教研组的发展。 存在问题二:教研组专任教师课多、事杂,对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浙江省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研报告”中有这么一组数据: 在许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也是实验室管理员、机器维修员和网络管理员,有些还兼管学校的其他日常工作。“几乎和电有关的事情,都会落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头上。” 采访中,很多教师反映学校工作太忙、太繁、太杂,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维护工作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有时课上了一半会被其他教师叫出去忙各种事情,甚至其他教师家里电脑出现故障也会向信息技术教师求救。遇到严重的病毒,通宵加班是常有的事。 信息技术教师每周的标准课时量是16-18节,相比其他学科老师的标准课时量10-12节,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同时还要忙一些闲杂事务,不仅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或研究点东西,而且到头来,似乎也没有什么成绩,自身的发展也就根本谈不上了。 解决办法:想办法将自己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放在第一位。 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沟通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首先是教师,“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课堂不仅是个人职业修养、教学基本功等能力的演练场,更是教师渗透教育理念、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第一试验田。教师落脚点始终是在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课堂不仅不能被忽略,而且一定要将其放到首要的地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仅要钻研专业技术,更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只有站得住讲台,才能有立身之本,“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为此,信息技术教研组要为本组教师争取更多的机会积极参加省、市的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评比甚至教坛新秀的评比活动,使自己尽快脱颖而出。慈溪市教研室在下发这类竞赛通知时,通常都规定:信息、劳技、音乐、美术这些小学科至少要有一人参加竞赛,所以这样的名额我们要尽力争取,通过这些教学业务、课堂教学的评比,让自己在竞赛评比中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同时,在实施新课程中,也强调教育研究与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学反思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学会反思。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确,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参与课题研究,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存在问题三: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交流不畅,缺乏专业成长的平台; 不少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有的教师工作好几年了,从来没听过同学科其他老师的课,根本不知道这些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在学科培训时,通常没有单独的“信息技术学科”,而是纳入“综合实践”,培训内容基本上与信息技术学科无关或关系不大,没有针对性。 据“浙江省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研报告”表明: 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信息技术教研组,条件好一些的也只有综合实践活动组,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困难重重。同时,省、市、县开展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活动少之又少,部分县市甚至从未组织过一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的了解,造成一些教师闭门造车,全凭自己的理解去教学。“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这样教学生对不对?”一些教师扪心自问。 解决办法: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利用网络资源,用论坛、QQ群、博客等方式参与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获得专业成长,我们必须多与同行进行交流,通过研讨、论坛、QQ群、博客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成功的经验,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办法,借鉴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可能顿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研组也可尝试以组的名义在网络上发动某个专题的研讨,某个课堂环节的探讨,督促本教研组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促进教研组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在网络上建立教研组的网页,上传备课资料、课堂教学实录、教研论文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成果、学生作品等,让外界同行、领导了解、监督、促进教研组的发展。 教研组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组的现状,也与教师个体的状况息息相关。个人离开了教研团队,就如一粒散沙。教研组的建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风。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环境下,信息技术教研组更要加强教研组的建设,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依托,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积极组织各种教研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来把全组教师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培育优秀的团队精神,培养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的思考 刘文英 2.试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邓亚玲 3.基于新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探析 郭凤广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