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管理原创毕业论文
|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
教育管理论文下载
|
教育管理原创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
体育教育论文
|
免费教育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毕业论文 →
教育管理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现成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教育论文网
->
免费教育论文
-> 让书香充盈我们的精神小屋 廖满芬
让书香充盈我们的精神小屋 廖满芬
本文ID:LW12246
让书香充盈我们的精神小屋 廖满芬
让书香充盈我们的精神小屋 廖满芬
摘要:一个人的阅读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读书不仅关涉到个人的发展,更决定着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当前教师读书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应该明确读书可以净化教师的心灵;读书,可以丰厚教师的底蕴;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教师要通过读书,净化心灵,淡薄名利;教师要通过读书,提高素养,完善人格;教师要通过读书,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教师要通过读书,博观约取,亲近经典;教师要通过读书,感受情趣,以学为乐。通过读书充盈教师的精神小屋,真正去体会“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恬淡与飘逸。
关键词:现状调查 现实意义 如何读书
一、教师读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曾经对一所学校50岁以下的教师做了一个读书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 2.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上,有75.7%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21.9%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31.6%的教师在100元以下,4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6.7%。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北京海淀区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海淀区80所中小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开展了教师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关于教师阅读量的调查,海淀区教师一年读书最多的可以达到72本,平均读书量是6.69本。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看了这份调查结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发自肺腑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读书不仅关涉到个人的发展,更决定着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当前教师读书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教育报有关这方面的数据,还太客气,给我们教育部门和老师们留了许多面子。说句不好听的,整个的教师队伍基本是不读书的。作为教师,肚子里没有书垫底,拿什么奉献给学生?现在不是讲“爱心”吗,要知道,爱是需要知识和能力来做底气的。”她还说到:“我们一定得想办法改变目前的读书现状。作为教师不能总是埋怨和牢骚,要想办法开动脑筋,让我们的读书做到乐此不疲,做到疲惫着,然而却幸福地阅读着,而不是幸福地愚昧着或无奈地痛苦着。”
通过平时跟教师的交谈我了解到教师不喜欢读书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二是没有兴趣读书,三是学校考评没有规定要读书。是的,当读书没有成为需要,没有形成兴趣,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没有时间”就会成为借口,读书就会成为负担,自然就会变“自觉读书”为“被动读书”。教师不喜欢读书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阅读目的。不少教师读书,大都是希望从书籍中寻求一些直接能拿来用的东西,需要的是“短、频、快” 的效果。如果带着这种近乎功利的心理去读书,是很难读出兴趣来的。比如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是一本足以用一辈子的时间慢慢咀嚼,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收获的经典,可如果只希望在陶行知浩瀚的文字中断章取义弄些文字挂到嘴边,写到论文里的话,那确实是很难读出兴趣来的。
二、教师读书的现实意义
我曾经听一位专家说:“不喜欢读书的老师一定不会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虽然专家没有说出原因,但我也有同感。我认为不喜欢读书的老师大多数是有私心杂念的老师,他们有了私心杂念,自然就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没有把精力放在教育教学是自然就上不好课,上不好课学生自然就不喜欢。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呢?简单一句话——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上得引人入胜,上得妙趣横生,上得学生让如痴如醉不想下课。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主要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
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①。从古到今,例子很多。
万世师表的教育家孔子,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意思是:“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时刻都要学习,学习了才能有学问。这不仅是孔子的圣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学习就会落伍于时代。我们虽不能学得像孔圣人那样,但是,坚持学习是必须的。从事教育工作更应该学习,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不及时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要想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像孔子那样“学而不厌”。
我有个同学,初中毕业我们一同从中学到师范学习。到了师范后,她没有像绝大多数师范生一样,秉承60分万岁的准则,混完四年的学习生活,毕业的时候连教案都写得不够清楚;她除了认真学习功课外,课外时间还经常向老师借书看(当时师范条件差,没有图书馆),并且经常从自己微薄的生活费中省下钱买书读。毕业后她分配在一所初中任教,她就更加勤奋学习了,在短短6、7年的时间内,她通过自学和函授考试分别拿到了专科和本科文凭。后来因为丈夫的原因,她被迫离职随夫远走他乡。很多人当时都同情她,为她的未来的生活担忧。我一直也在默默地关注着这位同学,并努力在寻找她的踪迹,后来听说她到厦大自费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她去了一所外国语学校任教,可谓是“涛声依旧”。我经常想起我这位同学,也经常在思考,是什么让我这位看上去很柔弱的同学能在各种环境中如此淡定地、自信,灿烂地生存呢,答案只有一个:读书。是读书充盈了她的精神小屋,增强了她的精神底气,坚定了她的生活信念,让她把握了人生命脉,因此才能够笑对人生。
再举个例子,有一家人,兄弟有五个,老大经商、老二老三老四是政府官员、老五打工。五个兄弟中老二老三夫妻都有读书、收藏书的习惯。从目前结果来看,老二老三两家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事业理想,两家的孩子一个是澳门大学的才子,一个北京某重点高校优秀生。而经商的老大全家都沦为金钱的奴隶,孩子跟家长一样坐下来就是谈钱,满嘴铜臭;打工的老五家常为生存而纠结,孩子虽小,但顽劣成性,将来如何还不得而知;老四虽说跟老二老三一样是政府官员,但夫妻都不喜欢读书学习,业余时间歌舞升平,喝酒搓麻,夫妻常常因此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闹得全家鸡犬不宁,孩子复读一年后也只去了一所本三末流学校。可见,书香成就和谐家庭,书香构建和谐社会。
从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应该明白,书香能充盈人的精神世界,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读书是社会进步的必备前提。教师读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有老师会说:我当老师有备不完的课,有上不完的课,有应付不完的检查、督导、评估,既要管学生安全,又要抓教学质量,头上压着几座大山,气都喘不过来,哪里有时间读书呀?这是当下一些学校里教师的现状。可是面对现状,我们是牢骚满腹,消极应付,还是坦然面对,积极改变?我想,选择前者永远做现实的奴隶;选择后者,可以做生活的主人。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不是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教师该如何读书
第一,教师要通过读书,净化心灵,淡薄名利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在五光十色,流光溢彩,喧嚣浮躁的今天更是非淡泊不能潜心读书。我了解过全国很多知名老师,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的老师,他们之所以成名家、大家,无一不是心灵净化者;无一不是淡薄名利者。如 南海一中的邹泉老师被评为南海区优秀班主任时,记者采访他,问及他是为什么走上教育这条路时,他没有高调的彰显自己的崇高境界,而竟是幽默风趣地开玩笑说那是因为没有什么才华,所以只好担任这项工作。整个采访过程邹老师并没有过多地谈自己,而是将话题转移到其他老师身上,他认为南海一中的老师素质都很高,工作能力强,工作都很出色,都可以获得荣誉,竭力让记者觉得他平凡再平凡。但是邹老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是他用言语所无法掩盖的②,他平时就是个好读书者,是读书让他淡泊谦虚,视名利为粪土。作为一个“金牌”班主任尚且如此,作为一般老师,就更理应摈弃浮躁,梳理浮躁,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书。其间,把那种浮躁之心安抚下来,把纷扰思绪的事情搁置下,腾出一片心灵的空间安放文化,思考问题,这样,才真正做到老师应该做的事。
第二,教师要通过读书,提高素养,完善人格。
实践证明,人文素养不佳将导致人的知识营养不良症。作为教师人文素养不仅会决定自己的教学水平高低,还会渗透到自己的人格与个性中,影响自己的教育世界观与教育方式,甚至造就你一系列的教育习惯,对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影响是积极的,你就是功臣;而如果影响是消极的,那你就是千古罪人。懂了这些,我们就应该理解很多专家教授给我们列出的教师必读的书目以及文章说明,呼吁教师去读这些书,其良苦用心就是要我们从读书中提高素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求我们明白:“教师读书,其价值影响不仅仅是为了自我修养和提升,而更重要的还在于你的职业影响力,主要是面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干预和阅读方法的影响。这就决定着教师读书在选择上的品位就应该要求高一点,至少应该是宣扬优秀文化的读物”③。(什么是优秀读物、好书?)温家宝总理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说:“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 读好书如同和挚友攀谈,尽可随友品茗于天南地北,把酒于河东河西,对弈于秦唐楚汉,时不时让你拍案叫绝,时不时让你泪撒青衫,而又时不时让你灵性迸发④。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得以拓展,阅读的修养也在不断阅读的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师的人格也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得以完善。
第三,教师要通过读书,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生在一贫如洗家庭中的林肯,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选举落败,两次经商失败,但他从没有放弃读书。林肯一生博览群书,在当总统之前是大律师,但他和三教九流的人交流都没有丝毫障碍。他的学识、口才和他的人格一样征服了从伐木工人到参议员等几乎所有的人一个爱读书的人能吸引大群的劳动者听自己讲书中的故事,这需要高超的表达能力,需要有一双善于挑选知识的眼睛,更需要把书中的语言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的能力⑤。 这是名人读书的方法,那么,教师怎样通过读书来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呢?
假如你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当你读过了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再教学课文《月光曲》时;读过《走下圣坛的周恩来》,再教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夜的工作》时,你一定是小菜一碟——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学生的视野一定能跳出教材,而不会像有些老师那样照本宣科,最终把学生变成书呆子。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但积累了知识,而且你的阅读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等等都得到发展。
第四,教师要通过读书,博观约取,亲近经典。 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要博览群书,但又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读书。那么教师应该着重读些什么书呢?我觉得教师应该重点读好三类书: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教育经典类的书籍,哲学类书籍。
1、通读专业书籍(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
首先要熟读教材。当前的问题是现在我们不少老师读教材的时间太少,以至于常常发生知识点没讲透,甚至讲错,上课没有条理,学生没有收获等等悲剧,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的耻辱,教育的悲哀。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熟读教材。
其次要读与教材有关的书籍。光读教材还不够,读教材你只有一桶水,要想拥有活水源头,你还必须读与教材有关的书籍,这样你的课堂才有希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为了教《走近李白》,先后读了《李白诗选》、《唐诗三百首》、《唐诗的故事》、《大唐史话》……教《论语》,就去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李里《论语讲义》、《论语故事》、《孔子这个人》……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就去读冰心;教《三顾茅庐》,就去读《三国演义》;要教《林冲捧打洪教头》,就去读《水浒传》。为了撰写《13岁以前的语文》一文,读了《过去的教师》、《大师的教书生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⑥。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教师课前读读教材,看看教参还自觉很敬业了。这就是名师和庸师的差别,名师和庸师不是能力上的距离,而是态度上的差别!
2、精读教育经典。读教育经典,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全国著名语文教师、安徽省合肥市小学的薛瑞萍老师在从教头两年的时间里,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童年的秘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工作5年后出版的《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薛老师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她说:读教育理论,需要心平气和;目前的我,读进教育理论了,才算平心静气。这种平静,是植物扎根沃野——贪婪地汲取地泉、吸收阳光、沐浴雨露、享受清风时候的大喜悦。
3、泛读哲学类书籍。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诗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周国平先生在《中外教育名人100篇》一书的序言《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这样写道: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碎和平庸。”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以培养人为最大己任。既然是培养人,首先就得了解人,洞察人的本性,而对人性的研究首推哲学家了。只有深入地把握人性的特点,才能循其人性,扬善抑恶,让人性中真善美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人性中假丑恶的杂草无立根之地。不读哲学,不懂得人性,是很难做好培养人的工作的。所以,教师要多读哲学类书籍,切忌只读教材、教参、试题之类的书籍,否则必然让自己陷入苦海,学生坠入题海,吃力不讨好。
第五,教师要通过读书,感受情趣,以学为乐。
教师虽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都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常常也想偷点懒,这很正常,是人的本性。真要让读书真达到感受情趣,以学为乐的境界,不是说的那么轻松的。但我们作为教师,于公于私都必须要读书。为了让自己能够去读书,我认为可以试试以下三部曲:从强迫开始,然后有选择地阅读,再做到读书与写作同行。
从强迫开始。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强迫自己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山东有个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后来迫于压力,怕自己在学校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书,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书深深地吸引了,从此爱上读书了,一天不读就感觉少了些什么似地。后来她在学校读书会上荣获第一名,再后来她成了市里的名师。可见强迫有时也是成功有力的推手⑦。
有选择地读书。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几十本经典。
与写作同行。有专家说:“在读书的过程中,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其实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幻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也只有读了、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提倡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
孔子不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吗,意思是告诉我们读书充盈自己的人生,读书能净化自己的心灵,读书能得到人生的乐趣。读书,能使自己内心快乐啊!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的读书之乐多么令人陶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明朝政治家于谦的读书之乐多么叫人神往。我们也要学点名家的豁达才能自觉地读点书。
再如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从这些名人身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是先成为名人才爱读书,而是先爱读书才成为名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许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大家会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惶惑,但只要大家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坚信书香能充盈我们的精神小屋,读书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真正投入到读书的热潮中去,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就一定能体会“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恬淡和飘逸。
引文出处: ①《读书,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乔彦芳
②南海一中校报第一期。
③红森林的《教师究竟该如何读书呢》
④四季芳菲的《淡泊名利 潜心读书》
⑤《名人读书的故事》
⑥《福建教育》2009第10期《成功就是多读一本书》 作者: 孙双金
⑦《读书,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
(充值:元)
让书香充盈我们的精神小屋 廖满芬
......
本论文《
让书香充盈我们的精神小屋 廖满芬
》在
免费教育论文
栏目,由
教育论文网
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jylunwen.top 更多论文,请点
教育论文
查看
上一篇
:
关注学生心理,营造学习幸福感 梁..
下一篇
:
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教学存在的问..
点击查看关于
书香
充盈
我们
精神
小屋
廖满芬
的相关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教育管理原创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
体育教育论文
免费教育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原创毕业论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