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攀比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的调查研究 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林文瑞 梁美凤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当前小学生攀比心理和行为的特点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普遍存在攀比行为,小学生在攀比动机、攀比中的体验、攀比后的感受各有不同的特点。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要正确对待并引导小学生的攀比行为;转移攀比兴奋点;家长要以身作则,全方位关心小学生。 [关键词]小学生;攀比心理;攀比行为;特点 问题的提出 攀比心理是刻意将自己的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赶超别人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心理往往外部表现为不愿落后于他人,超群好强,有时表现为物欲性强的攀比行为。攀比行为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也存在于广大小学生中。 攀比心理和行为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在2000年3月,北京师大陈会昌教授研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幼儿社会化>>,其中发现被调查的幼儿的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攀比心态,不惜重金要幼儿学习弹琴、跳舞、画画等知识技能,却忽视了幼儿的生活、生存能力的培养(陈会晶心理学网站)。史秉强等人的研究发现,高消费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农村学生由于潜在的消费攀比心理,面临巨大压力,经常徘徊在想买高档商品,但又无钱的矛盾心境中①。上海扬浦市九年制一学校二年级学生流行用手机,五年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课间很多学生给家长打电话,所用的手机都比较高档,有的手机还带有照像功能(晨辰在线2003.12.24)。尧勇等研究发现:同学们消费上相互攀比,容易 产生心理失衡②。浦迎丽研究指出:青少年存在大量攀比,贪图享乐的现象,尤其由于当今社会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满着各种诱惑,分辨力低下的青少年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③。厦门市思明市2005~2006年科研课题<<公办校农民工子女的德育问题思考》指出:攀比心理是致使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16岁的重庆重点高中女生,因为父亲是“窝囊”摆摊的,家里寒酸,所以,在父亲希望她帮忙照看铺子时勃然大怒,提着菜刀砍父亲,见父亲被砍伤后,离家出走(重庆晨报2006.9.4)。学生攀比行为的问题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2006年2月12日,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及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并在新学期在全市中小学中试行,其中就有“生活不攀比”。 虽然攀比心理和行为普遍存在于学生中, 但研究者往往把 _________________ *基金项目:2010年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题研究项目(项目批准编号2010YB_09) 攀比心理作为众多学生心理问题之一进行研究,而没有单独作为一个学生心理问题来进行研究。还有,我们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攀比心理与行为研究两头多,中间少,即幼儿的攀比心理,中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攀比心理研究的多,而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研究的则较少。再有,许多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也看到了研究攀比心理和行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他们研究的对象往往仅限于自己班上的同学,调查对象人数少,也不够全面,以及这些教师因为仅研究一个班学生的攀比心理和行为,难以发现学生的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与变化。鉴于以上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我们在福州、厦门、莆田等地选择了几百名一到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到攀比心理和行为的较多方面的内容,力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完善一步。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对小学生的攀比动机、攀比中的感受、攀比后的体验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正确对待和处理小学生攀比心理和行为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自编的小学生攀比心理调查问卷,调查了福州市、厦门、莆田各1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学各(各一个班)学生共852人,其中有效被试845人,其中高年级284人、中年级282人、低年级279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参加实验的主试均在测试前接受统一、严格的培训,以达到充当本测试主试的要求。 (二)研究工具 小学生攀比心理调查问卷是笔者在查阅大量有关小学生攀比心理文献,对部分小学生和家长访谈及多年来从事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该问卷涵盖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基本情况、攀比动机、攀比的体验、攀比后的感受等内容,问卷包含是非判断和选择两种题型,其中12个项目的是非判断题,以小学生攀比中的意向和行为表现为指标考查小学生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基本情况,而小学生攀比动机、攀比中的体验、攀比后的感受等内容均通过四选一的选择题予以测查。 三.结果与分析 小学生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基本情况 1.小学为生攀比心理和行为的普遍性 表1 小学生攀比意向(%) 意向
年级 学习分数 服装打扮 学习用品 活动成功 捐款 手机 小车接送 班主任 喜欢 当班干部 教师表扬 零用钱 春秋游时所带东西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68.3
34.9 平均数 76.3 46.8 35.8 67.9 30.1 15.8 14.8 46.3 67.5 29.5 22.9 28.4 在研究中,小学生在学习分数(76.3% )、服装打扮(46.8% )、学习用品( 35.8 % )、活动成功( 67.9 %)、捐款(30.1 %)以及较高级的消费手机( 15.8 %)、汔车接送( 14.8%),获得班主任喜欢( 46.3 % )、担任班干部(67.5 %)、获得教师表扬( 29.5 % )、获得家长零用钱( 22。9%)、春秋游中所需带的物品( 28。4 % )等方面存在着攀比意向。 有攀比倾向的学生很多,涉及到攀比的内容很广。从服装打扮、学习用品、捐款、手机、小车接送,、零用钱、春秋游中所带物品等有形物品到学习分数、活动成功、获得班主任喜欢、担任班干部、获得教师表扬等非有形物品等都存在着攀比,可以看到小学生攀比心理和行为有它的普遍性。 2.小学生不仅有攀比意向,而且有攀比的行为 表2 小学生攀比行为(%) 行为
年级 学习分数 服装打扮 学习用品 活动成功 捐款 手机 小车接送 班主任 喜欢 当班干部 教师表扬 零用钱 春秋游时所带东西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46.8
平均数 59.3 34.4 25.8 63.4 28.7 21.3 30.6 58.4 46.4 38.8 24.0 27.9 在本研究中,.小学生不仅在上述项目不仅有攀比意向,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有攀比行动。许多方面小学生还不仅仅是想想而已,而是有具体的行动,有具体实现这些行动的计划。“人小志不小”,小学生攀比心理一旦落实到行动,就会互相影响,产生更大的作用。 3.小学生攀比心理和行为随年龄而发生变化 在本研究所涉及的12项攀比内容,有9项内容的攀比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有两项内容(当班干部和得到教师的表扬)攀比行为中年级略有下降,高年级又有所上升,只有受教师喜欢这一项随着年龄增长而反而下降。在本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学生对服装打扮的攀比心理这一变化非常明显。(从低年级的29.0%到中年级的41.8%到高年级69.5%)。 4.小学生有些方面攀比心理十分严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梁美凤小学生攀比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的调查研究(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