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09年6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上,不少的学者都关注到了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培养问题。如何解决这些中国教育学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学的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研究认为,要解决教育学的现实问题、更好地促进中国教育学及其教育的发展,应该加强本土艺术教育理论的研究。作者提出了“顺向艺术教育”思想,并阐述了其转换到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的方法。首先,应顺向教育学学科本身而开展教育。其次,顺向国家艺术文化战略而开展教育。再次,顺向学生智慧而开展教育。最后,顺向教育学学科建设而开展教育。总之,当下的中国教育学及其教育可以在遵循顺向艺术教育观学理基础上,有“顺”有“谋”地辨证进行。也就是说,顺向艺术教育观反对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和不负责任的伪“顺向”不作为的教育行为。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学学科教育;顺向艺术教育;顺向实施策略
2009年6月在山西太原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中,许多专家、学者就当下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内涵与体系建构以及相关属性范畴做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在会上有专家提出:目前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专成熟阶段”,并需要“向纵深度”与“精确度”发展。[参见“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D].梁玖《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精确度取向》;李轶南《教育学纵深发展的辨证向度》,2009(6)]。同时,也有专家坚定地预测称“教育学”将是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显学”[梁玖.教育学及其体系[J].王廷信主编,《教育学界》(第一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30]。此外,关于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培养问题也是本次大会讨论的热点。比如:关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边界的界定困境,就是大家热烈讨论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是我们在推进中国教育学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在寻求解决当下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策略中,我认为应该加强本土艺术教育理论的研究,并将其有效地转换运用。在此,我将自己的“顺向艺术教育”思想转换到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和教育中,以期获得推进中国教育学内在“精确度”发展的新策略。 一、当下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走出困境的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学学科及其教育有了巨大而显著的发展。比如:有专家认为“中国教育学已处于准成熟阶段”[当下中国教育学的准成熟依据有三:一是从艺术知识体系看中国教育学的体系性知识已初步构建;二是从教育学科体系看中国教育学学科框架体系已构建;三是从教育学学术体系看中国教育学学理系统已初成。中国教育学准成熟的标志有七:一、中国教育学已经从零散性走向整体性;二、中国教育学已经从技术文化向理性文化走向与平衡;三、中国教育学已经从单科性向综合性走向与平衡;四、中国教育学已经从外在性向内在性走向与平衡;五、中国教育学已经从舶来性向本土化走向与平衡;六、中国教育学已经从经验性向学术性走向与平衡;七、中国教育学的自信与吐纳的认识和行为已经普及。参见“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D].梁玖《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精确度取向》,2009(6)]。并应该定位“精确度”发展。不少专家也在积极寻求促进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策略。例如:有人提出了涉及“寻求中国教育学学理、加强中国教育学学术、完善中国教育学评价”[参见“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D].梁玖《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精确度取向》,2009(6)]等多向度的探寻策略、以及涉及教育学的上位概念的研究《关于“艺术哲学”当下生存的思考》[参见“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D].金丹元《关于“艺术哲学”当下生存的思考》,2009(6)]、有跨学科性质的《比较教育学本体论研究》[参见“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D].李倍雷《比较教育学本体论研究》,2009(6)]等;在具体的研究辐射面和关注深入度上也有很大的拓展。尽管如此,仅从当下中国教育学的教育角度看存在的问题不少,要想有力地促进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必须谋求更好的中国教育学的教育策略。 (一)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的现实核心问题 中国教育学要达到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中阻碍中国教育学学科成长的因素也不少。首先,是教育学学科边界还有待清晰界定。关于什么是教育学的问题,至今仍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有的将教育学等同于艺术理论。比如:将“艺术概论”等同于“教育学概论”。我倾向认为:“教育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教育学科整体学问的人文学科……是关涉艺术整体、艺术世界、艺术全部的现代人文学科,即教育学=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指艺术的总和。即:艺术所有的范畴、或艺术所有的地方、或艺术所有的方面、或艺术所有的领域、或艺术宇宙。”梁玖.教育学及其体系[J].王廷信主编,《教育学界》(第一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29~33]总之,尽量厘清教育学的学科边界,是当下中国教育学教育的必须任务和逻辑起点。 其次,教育学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困惑日益突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的困境问题,是“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上探讨的核心与热门的问题之一。在现阶段中国教育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培养系统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业界对于所谓的一级教育学与二级教育学或一般教育学与特殊教育学的划分本身存在的界定不清的问题,直接导致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选题不合规范,不是超出学科边界就是专业性不强。也就是说,当下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指教育学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在内容上难以区别于美术学、音乐学、设计教育学等其他二级学科。”[参见“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D].邢莉《教育学基本学术规范的建立与人才培养——以教育学核心概念及专业术语为例》,2009(6)]而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科设置的矛盾性和名称指涉的混乱性”、“学科点申报的利益分配制约”、“学科基础薄弱,师资支撑缺乏”和“教育学研究对象含糊不清”四个方面的问题[金冠军、杨宗帅魏晓芳《规范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从研究方向设置及学位论文选题引发的思考》,第四届全国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年会(2008)《论文集》,主办:山东教育学院、东南大学、上海大学,2008年6月,济南。];二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独立专业研究能力不强。“传统的教育学教育体系和研究生选拔制度,造成了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这给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工作造成很大困难……我国现有的研究生考试制度,没有体现出教育学专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而是从属于艺术类其它考研的范式之中,在统一报考条件下考试的科目。评分和录取的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样做就使得考试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准确地考察出被选拔对象在教育学学科内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质……”[参见“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D].马卫星、纪科佳《试析教育学专业教育中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问题》,2009(6)]三是,有些教育学的研究生导师资职不纯正。也就是说,一方面,有些教育学的研究生导师自己对教育学及其学科都缺乏学理认识;二方面,有的教育学研究生导师是非艺术专业的人。说直白一点有的教育学导师是出于多种非常态或偶然原因而列入的。三方面,有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缺乏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四方面,有的教育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产生如此问题的原因不只一个,既有学科内部原因,也有学科外部因素。 最后,是缺乏中国教育学的教育学理。无论任何,在当下,我认为更关键的问题是在中国教育学教育体系中,缺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育学教育学理。因此,积极寻求具有中国本土化艺术教育理论是促进中国教育学教育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之一。 (二)顺向艺术教育及其对中国教育学教育的意义 我在长期的基础和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中,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在尊重学生心意和具体环境情势下促进学生快乐与积极和实在的成长?为此,在不断深入研究中,我总结集成了“顺向”教育的想法。在进一步实验教学后,我提出“顺向艺术教育”的思想与教学理念。 所谓“顺向艺术教育”是指艺术教育者依着学习者的情势潜质和需要而实施的艺术化育人活动。[ 参见“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D].林叶薇《顺向美术教育观及其实施策略》,2009]“顺向艺术教育”包含顺势和顺心两大切入取向推进内涵。“顺势”取向的顺向艺术教育是考虑根据教育学习者所处和具有的具体情势状态而切入展开引导教育;“顺心”取向的顺向艺术教育是考虑艺术教育如何更好地合乎学习者的心意与条件而切入展开的教育,所以,顺向艺术教育也可称为“顺势、顺心艺术教育”。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顺向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而教,但却不放任;又要主动引导而教,却不强求而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要善于认识每个学生的情势状态、解读每个孩子的心声、把握每个学习者的需求,艺术教师尽最大可能地给予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理解、独有的引导、特别的帮助而促进学生的教育学习、综合素养的形成、全面地成长和发展,让艺术教育充分发挥育人的特有教育功能。 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思想的顺向艺术教育观,是指关于对学生实施顺向教育教学的主张。艺术教育者有义务理性地顺向着学生的实际情势和需求而实施有效的教育。这样才不至于让他们迷失于飘渺的虚无之中,让学生在自我狭隘的认识和放任中展开,才会使学生在愉快中、在帮助中、在不断肯定自己的过程中学习美术文化和成长进步。顺向艺术教育的顺向引导不是放弃教育设计,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生态教育策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顺向艺术教育一方面顺应国家建设战略的政策;另一方面,认为艺术事业的成长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密不可分,因此,顺向艺术教育的核心内涵也包括有生命力、有可持续生长可能的生态教育策略。] 在教育学整体视野里审视“顺向艺术教育观”,是可以给予中国教育学及其学科走出困境的诸多启示的。换句话说:顺向艺术教育观具有促进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的积极作用。首先,顺向艺术教育观提供了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新发展的理论依据;比如:不同地域的高校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策略定位上、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就可以充分考虑地域性而顺其向展开。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办学的特色,而且还可以彰显教育学研究的生态性。 其次,顺向艺术教育观提供了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持续实施的可能性路径。正如前所述,当教育学教育者在不知如何定位教育学教育拓展的时候、在不知如何让教育学研究者选题的时候,心中已有的“顺向教育”概念,是可以顿悟性地逻辑和自然地促进思考:选择当下性、地域性、学生特性等等元素而顺其向展开。一句话,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顺向艺术教育观可以提示教育者依循现实情势和学生诉求而展开具有特色的教育学教育活动。 最后,顺向艺术教育观提供了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评价的依据。教育学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教育学科的教育不要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顺向艺术教育观,既然是教育学教育展开的学理依据之一,自然它也就成为一种教育学教育评价的学理依据。总之,顺向艺术教育观具有促进中国当下教育学学科教育走出现实困境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实施顺向的切入点 一个教育理论的外化落实需要有效的切入点和路径才能发挥实在作用。因此,探讨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的“顺向”切入点是必须的任务。从整体视点看,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应在如下方面而顺进、顺施。 首先,顺向教育学学科本身而开展教育。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无论如何开展,不论有多少的困境,必须要守候教育学本身。否则,就不成其为艺术类之教育。因此,以顺向艺术教育观为指导的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应更好地守候教育学科。如此,不管是一般艺术文化教育,还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学位论文选题等等都可以有据有理地开展。比如:究竟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的学科边界?等等关于教育学本体的内容,可以在顺向艺术教育观的引导下纵深开展。事实上,中国教育学的精确度发展也有赖于守候教育学本体。 其次,顺向国家艺术文化战略而开展教育。艺术创造、艺术教育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而孤立或狭隘地进行。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的定位发展也一样,不能脱离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国家艺术文化发展战略。因此,顺向国家艺术文化战略是当下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策略。东南大学的凌继尧教授提出,中国目前应加强“应用教育学”的研究和教育实施,就与中国当下努力实施艺术文化产业的战略密切相关。[“运用教育学理论指导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或者规范艺术市场管理。……近几年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为教育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应用教育学最现实的研究领域就是正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创意产业。”参见“第五届全国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D].凌继尧《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2009(6)]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参见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的“七、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些国家现实之艺术文化战略是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依凭。所以,遵循顺向艺术教育观可以更好地关注和理解国家在特定时期的文化策略,从而为教育学教育寻找到新的生长点。 再次,顺向学生智慧而开展教育。无论何种教育都应是在尊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宗旨里活动。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必须紧扣顺向学生的智慧而进行。中国本身有因材施教的教育传统。在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中,如何顺向学生已有的智慧和潜在智慧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每个人独有智慧是支持自己成长与创造的根本。尤其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教育学科里,如何顺向学生的智慧而开展教育促其更好地成长就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因此,实施顺向学生智慧的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是必须的方略。 最后,顺向教育学学科建设而开展教育。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困境的走出,是随境而变的。不过,在当下顺向教育学学科建设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路径和方法。时刻守候促进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建构和完善发展,将为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提出新的命题和解决任务,这在客观上将促进人们对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功能发挥和新成长可能的探究。如此,自然地就能促进中国教育学学科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将全面推进中国教育学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当下的中国教育学及其教育可以在遵循顺向艺术教育观学理基础上,有“顺”有“谋”地辨证进行。也就是说,顺向艺术教育观反对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和不负责任的伪“顺向”不作为的教育行为。
—————————————————————————————————————— 参考文献: [1]梁玖.教育学及其体系[D],王廷信,主编《教育学界》(第一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2]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3]梁玖.教育学到底是个什么样[D],朱恒夫、聂圣哲,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8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4]刘龙心.学术与制度[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5][美]约翰·杜威,评价理论(译者序)[M],冯平、余泽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杜大恺.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C].《清华美术》(卷3).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8]田川流,刘家亮.教育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